半島網7月25日訊 7月23日,青島地鐵15號線項目溝岔站主體結構(含3、4號風亭)順利按期封頂,標志著該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為后續工程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溝岔站位于城陽區長城路與環城北路交叉口東側,毗鄰農業大學與博文廣場,是一座長155米的地下三層島式車站。作為青島地鐵網絡的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溝岔站的建成對完善城市公交體系、緩解區域交通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自開工以來項目團隊秉承精心精湛、嚴謹嚴格的精益精神,認真分析、科學研判成功克服多項難題,有效保障了各工序穩步推進。
技術攻關 破解疑難
據了解,項目所在地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擁有60余米巖層破碎帶及80米范圍內6-8米厚富水砂層。面對裂隙水發育、地下水位淺等難題,項目團隊采取了地面注漿補強措施降低基坑風險。穿越富水砂層時,項目部通過降低分層高度、分段開挖、減少暴露面、縮短支護時間等途徑,優化開挖方案,并實施全程監控,歷時2個月安全完成該段施工,為后續施工奠定了良好基礎。
作為地鐵線路換乘站,溝岔站施工過程中面臨基坑緊鄰既有線的嚴峻挑戰,其中距離最近處僅6米。對此,團隊布設了百余個自動化監測點進行實時監控;基坑開挖采用“中間向四周”的順序并配合使用低功率破碎錘最大限度減振,最終實現了全過程“零預警”。
在正線與風亭施工中,由于其結構復雜,項目加大資源投入、優化施工調度、實施24小時值守,僅用兩個半月便完成了其結構封頂。
班組管理 過程優化
在青島地鐵第二建設分公司的領導、監理單位的監督及中建股份項目總部的指導下,項目團隊團結協作,通過系統性深化研究,嚴格管控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藝及商混站管理,落實飾面高性能混凝土標準。
項目還深入開展班組建設,應用“2345”工作法和“小立法+二次分配”機制,有效激發班組動力并持續改進工藝,成功避免了混凝土爛根、錯臺、砂線等質量問題,最終實現了內實外美的混凝土效果。
下一步,項目部將在青島市市政公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的監督指導下,在各級單位的領導幫扶下,以此次封頂為契機,進一步強化安全質量管控,細化施工過程管理,持續推進高標準、高要求、高質量的工作標準,為建設雙一流地鐵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