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首批典型案例公布,來自金普新區的3個案例榜上有名,分別是金普新區黨工委社會工作部《集思廣“議”,共“解”難事》、光中街道光明社區《“1134”工作法奏響居民自治和諧樂章》、董家溝街道騰龍社區《“三單式”社區治理工作法》。這些案例通過打造基層治理標桿,為有效解決基層治理面臨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譜寫新區基層社會治理新篇章。
集思廣“議”
共“解”難事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推進城鄉社區議事協商工作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機融合、基層議事協商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有序實踐,不僅能夠化解矛盾、增進共識,更能夠激發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和效能。自議事協商工作開展以來,新區368個社區(村)創建議事協商品牌368個,開展議事協商工作5357次,解決群眾急難事4671件。基礎設施提升改造、便民道路優化等一件件群眾身邊事擺上協商平臺后,不僅“商”出了解決問題的好點子,也“商”出了基層治理的新路子,更“商”出了民政履職的新樣子。
新區采取搭建溝通橋梁,打通辦事“堵點”;群眾共商共討,化解治理“難點”;匯聚多方力量,連通民生“斷點”3大舉措,集思廣“議”,共“解”難事。其中,灣里街道東城社區協商議事會以開放共享的理念搭建議事協商平臺,推動社區治理工作重心進組團、協商議事會委員進樓門。站前街道擁軍社區通過舉手投票、電話訪談等多種途徑獲取民意民聲,以議事協商工作為抓手,依托“微心愿”志愿服務平臺,為生活困難群體送祝福、送愛心、送溫暖、送健康、送喜樂。
協商平臺的搭建,協商制度的創新,“我與群眾有話說”“搭把手議事團”“指尖議事廳”等協商品牌的創建,解決了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助力基層治理水平的提升。各社區在基層民主協商實踐中采取多種靈活方式,把協商議事平臺搭建到群眾的家門口,讓社區與居民之間的“信息網”更加暢通,聯動更加密切,群眾最真實的訴求能被及時聽到,真正做到“辦法多了,難題少了,矛盾少了”,以協商民主尋求基層治理的“最大公約數”。
針對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新需求,新區各社區(村)通過議事協商化解基層治理的“難點”,群眾從“當觀眾”到“唱主角”,基層治理由“干部說了算”向“大家商量辦”轉變,有效解決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協商效率低下、協商結果難以落地等問題。群眾與社區(村)之間搭起一座“連心橋”,實現“眾人參與辦實事,協商議事為民生”,切實做到“小事不出社區(村)、大事不出街道”。
常態化開展多元主體參與協商工作的治理模式,使群眾需求得到良好回應,參與積極性得到有效帶動。把群眾的“小事”當成“大事”,精準解決群眾的所盼所求,讓服務有力度、有溫度,更有速度,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構建“多元主體共聯、全民參與共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夯實基礎,助推基層民主建設。
通過基層協商民主工作,破解了一些長期困擾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題,形成了一批實施有效的管理機制,開辟了金普新區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深耕“楓橋”經驗
共筑幸福家園
社區治理水平直接關系著百姓的幸福感。光中街道光明社區共有住宅樓70棟,其中97%為非物業樓,且大部分為上世紀90年代建設的老舊樓體,基礎設施破損嚴重;轄區老年人多,占常住人口的35%,困難人群和老齡化相關問題突出。近年來,光明社區以黨建工作為引領,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結合楓橋式社區的經驗,將社區黨建與服務相結合,創新推行“1134”工作法,以片布局、以點帶面凝聚治理合力,構建全方位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所謂“1134”工作法,就是堅持黨建引領“1個核心”,下好基層治理一盤棋;建強黨員干部“1個堡壘”,發揮治理主力軍作用;用好志愿服務“3支隊伍”,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探索社區治理“4種模式”,打造共治共享新格局。
“小區沒有電梯,對老年人來說特別不方便,能否加裝電梯”……面對各類問題,光明社區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為核心,整合轄區共建單位,管理并參與社區治理工作,打造“黨建引領、居民參與、協商議事、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模式。以轄區黨員、居民人數為基礎,將9個黨支部合理分配到13個社區治理網格,建立“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實現黨組織網絡和社區治理網格管理服務全覆蓋,形成“立體式”運行服務模式。通過每周樓棟黨小組組長、網格信息員交流會以及每月網格碰頭會,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為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激發在職黨員、退休黨員等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社區服務中來,社區建立黨員“紅色賬戶”,實行積分兌換制度,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同時,社區根據黨員的個人特長、專業,精準定崗,當好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員”,當好社區環境建設的“示范員”,當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傳播員”,當好維護群眾利益的“服務員”,當好促進社會和諧的“調解員”。
社區黨委以創新服務機制為基礎,以強化黨建隊伍為根本,組建“居民之家”、“牽手光明行”和“光明幫幫團”3支志愿者隊伍。通過走訪入戶、網格征求等方式,定期收集社區居民在居家、教育、養老等方面的需求,按需調整志愿服務“菜單”,按照“居民點單、黨委下單、志愿者、共建單位及社會組織共同接單、居民評價”的流程有序推進。
光明社區堅持以“黨建引領,共建融合”為抓手,講創新、匯力量,探索打造楓橋式社區。以“管理網格化、服務社會化、協商多元化、調解民主化”4種工作新模式,不斷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多年來,光明社區把居民的需求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解決在實際中,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多次獲得上級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社區先后獲評“國家級減災示范社區”、遼寧省“文明社區”、大連市首批優秀誠信社區、大連市“清風村社”等50余項榮譽稱號。
“三單式”工作法
賦予社區治理新活力
董家溝街道騰龍社區成立于2014年5月,是回遷小區,成立之初便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居民結構復雜、矛盾糾紛頻發的治理難題。為了將這些難題逐一破解,社區黨總支立足實際,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核心作用,推行“三單式”社區工作法,從居民群眾最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辦起,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解決轄區不通公交、不通燃氣、外墻保溫層脫落等問題,騰龍社區已從昔日的動遷回遷社區,蛻變成為宜居、安居、美居的和諧家園。
騰龍社區管轄區域0.4平方公里,包括主管的臥龍園三期、五期27棟樓、居民2982戶5864人和代管的人才公園小區17棟樓、已入住的居民1175戶2600人。社區黨總支現有黨員76名,劃分為5個網格黨支部10個網格黨小組;社區現有“兩委”成員9人,社區工作者10人,駐區企事業單位39家(其中規上企業14家),九小場所45家。
“三單式”工作法,是騰龍社區在工作中總結出的一套基層治理體系化的工作法,即轄區內居民、企事業單位點單;社區黨總支派單;相關部門或人員接單,形成加強基層治理、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基層治理體系。
一是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由居民自主點單,向社區提出需求,社區根據工作實際,將不同的訂單進行歸類、派單,協調相關單位、部門進行解決,大大提升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獲得感。
二是聚焦社區居民婚姻、家庭等矛盾糾紛,由居民提出幫扶訂單,社區協調法律、心理咨詢、矛盾調處等部門進行派單,大大促進了社區居民的家庭和睦和鄰里和諧。
三是聚焦企業發展瓶頸、營商環境、共駐共建等問題,社區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互動點單,資源互補、共同發展,大大提升了社區黨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據悉,2022年,居民提出希望在小區附近建一個休閑場所的訂單,社區接單后,迅速向街道請示并積極與新區住建局溝通爭取,得到了住建局的大力支持。2023年初,由新區住建局投資200余萬元、占地近7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建成,公園里有綠化植被、小廣場等休閑場所,健身器械、休閑座椅等設施也一應俱全,居民們的休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訂單圓滿結單。
2023年,社區在開展“大黨委”共駐共建工作中,征集到大連宇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提出的路燈不亮影響工人出行安全、周邊環境衛生差影響工作氛圍等問題,社區黨總支迅速接單,積極向新區住建局、街道等相關部門派單,經協調溝通,2個問題均得到解決。
“三單式”工作法,使社區服務更加精準化,居民、企業反饋的問題能夠得到迅速響應和有效解決,擋在小區門口的電線桿遷移走了,小區保溫層全部更換了,公交車通到家門口了,三期污水管網徹底通暢了,口袋公園投入使用了……一個個訂單的完成,圓了居民、企業的一個個心愿。
文/圖:記者 徐菁 通訊員 范秀珍 黃恩杰
編 輯:王春馨
美 編:車曉丹
責 編:宋子光
信 源:金普融媒
喜歡就請轉發、擴散、點贊、在看,精彩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