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一架隸屬于俄羅斯安加拉航空公司的An-24渦槳客機,在遠東地區阿穆爾州廷達附近山區墜毀,機上49人全部遇難。
這架飛機原計劃從布拉戈維申斯克飛往廷達,在第一次進近失敗后,準備第二次著陸,卻在途中突然失聯,憑空消失,最終被發現殘骸散落在機場南方約15公里的一處山坡,燃燒嚴重,救援難度極大。
49條生命消逝:安-24客機墜毀全程還原
7月24日清晨,安加拉航空公司的An-24渦槳客機RA-47315號航班,搭載著43名乘客和6名機組人員,從布拉戈維申斯克機場騰空而起。這架制造于1976年的"老爺機",已經在藍天上飛行了49個春秋,原本計劃完成從布拉戈維申斯克到廷達的短途運輸任務。誰也沒想到,這次看似普通的飛行,會成為49個家庭永遠的噩夢。
當飛機接近廷達機場時,機組人員發現情況不對勁。廷達機場坐落在山區,周圍被海拔1500米的山峰環繞,當天的云層低至300米,像一塊灰色的幕布籠罩著大地。第一次進近嘗試失敗后,機長決定繞飛重新尋找著陸窗口。然而,就在飛機調整航向準備第二次降落時,駕駛艙內的儀表突然閃爍起來,雷達屏幕上的光點突然消失,地面塔臺再也沒有收到這架飛機的任何信號。
搜救行動幾乎在失聯的同時展開。但阿穆爾州的原始森林給救援帶來了巨大挑戰:墜毀地點位于廷達機場南方15公里的山坡上,茂密的針葉林和陡峭的地形讓救援車輛無法通行。當米-8直升機發現殘骸時,現場只剩下燃燒的碎片和扭曲的金屬框架。機尾部分完全斷裂,機翼殘骸散落在半徑數百米的范圍內,救援人員不得不徒步穿越齊腰深的灌木叢,用雙手扒開焦土尋找幸存者。最終確認,機上人員無一生還。
這架服役近半個世紀的客機,其實早有"不良記錄"。自2018年以來,它已經發生過發電機失效、無線電故障等4起事故。2021年,俄羅斯航空部門將其適航證書延長至2036年,卻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四大疑點交織:空難調查迷霧重重
事故發生后,俄羅斯迅速成立了由交通部長牽頭的調查委員會。根據初步掌握的信息,四個方向的調查正在同步展開。事發時的天氣條件確實惡劣,但更關鍵的是機組的決策。在第一次進近失敗后,機長為何沒有選擇返航或備降其他機場?
根據飛行數據,飛機在失聯前并未發出緊急呼叫,這意味著機組可能在極短時間內失去了對飛機的控制。俄羅斯功勛飛行員瑟特尼克指出,在能見度不足的情況下,飛行員容易產生空間定向障礙,可能誤判高度或地形導致撞山。而這架An-24的航電系統極為老舊,缺乏現代飛機的地形規避預警功能,進一步增加了操作難度。
這架飛機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1976年出廠的機體,經歷過多次大修,2021年的維修記錄顯示其機翼曾因事故嚴重損毀。An-24采用的蘇聯時代膠焊接技術,在長期高負荷飛行后容易出現金屬疲勞。更嚴重的是,由于俄烏沖突導致零部件供應鏈斷裂,遠東地區的航空公司只能通過拆機件和本地替代修復維持運營。這種"拼湊式"維護,讓老舊飛機的安全系數大打折扣。
事故發生當天,阿穆爾州林區出現小雨,偏南風3-4級,山區局部云層低至300米。這樣的天氣雖然未達到禁飛標準,但對依賴目視導航的An-24來說卻是巨大考驗。廷達機場周邊復雜的地形,加上低垂的云層,很可能讓飛行員無法準確判斷飛機與山體的距離。歷史數據顯示,該地區過去十年間因低云導致的飛行事故占比超過40%。
作為支線機場,廷達的空管設施相對落后。當An-24第一次進近失敗時,塔臺是否及時提供了最新的氣象信息?在飛機失聯前的關鍵幾分鐘里,空管人員是否嘗試過其他方式與機組取得聯系?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關系到事故責任的認定。
跨越40年的悲劇:從日航123到俄羅斯An-24
這起空難之所以引發全球關注,是因為它與1985年震驚世界的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當年,日航的波音747SR客機因尾部壓力艙金屬疲勞導致結構破裂,在群馬縣山區墜毀,520人遇難,成為史上第二大空難。而此次俄羅斯空難,從飛機老化到突發失控,幾乎是歷史的重演。
日航123號班機的波音747-100SR機齡11年7個月,飛行25030小時;而俄羅斯的An-24機齡49年,飛行時間超過4萬小時。雖然現代飛機設計壽命通常在20-30年,但在航空資源匱乏的地區,老舊飛機往往被迫"超期服役"。這種做法看似節省成本,實則是在拿乘客生命賭博。
日航事故的直接原因,是1978年尾部觸地事故后維修不當,導致金屬疲勞裂紋逐漸擴展。而俄羅斯的An-24在2021年機翼損毀大修后,同樣存在結構應力問題未徹底解決的隱患。當飛機在高空承受巨大氣壓時,這些隱藏的裂痕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
兩起事故的共同特征,是飛機在飛行中突然失去控制且未發出緊急呼叫。日航123號班機因液壓系統失效,在30分鐘內嘗試多種緊急操作無果后墜毀;俄羅斯An-24則在第二次進近時突然失聯,殘骸顯示其處于極度失控狀態。這種"瞬間災變",讓機組和乘客幾乎沒有逃生機會。
結語:安全不能等待"替代機型"
事故發生后,俄羅斯總統普京要求徹查真相,阿穆爾州宣布舉行為期三天的哀悼活動。但對遇難者家屬來說,再多的哀悼也無法挽回逝去的生命。這起空難給全球航空業提了個醒: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安全底線。
目前,俄羅斯正在推進新一代渦槳支線客機TVRS-44"拉多加"的研制,但量產最快也要到2027年。在這漫長的等待期里,遠東地區的居民仍需依賴老舊飛機出行。如何在現有條件下保障飛行安全,或許比研制新機型更為緊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