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榮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證——7月24日,從津巴布韋維多利亞瀑布城傳來喜訊,《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公布全球新增的31個“國際濕地城市”,我國共9個城市入選,崇明位列其中。上海由此實現了國際濕地城市“零”的突破。
由《濕地公約》認證的“國際濕地城市”,是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也是展示生態文明保護成果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2座城市獲得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拿下這一國際性認證,崇明底氣何在,做了多少努力,又預示著將有怎樣的發展機遇?
拿下國際性認證,崇明憑什么?
崇明,一座從濕地中成長起來的城市。海岸線長達288.1公里,外圍灘涂呈現環圈狀包圍著崇明島。島內16173條大小河道縱橫交錯,26523處小微水體星羅棋布。按照《濕地法》口徑,全區濕地總面積27.8萬公頃,濕地率達68.8%,濕地保護率達60.73%。
國際濕地城市的評選標準中,除了濕地率在10%以上,濕地保護率不低于50%這兩項剛性指標之外,申請城市行政區域范圍內至少要有一處國際重要濕地或國家重要濕地。“崇明島上有2處國際重要濕地,且濕地率和濕地保護率均居全市前列,也遠超國際濕地城市提名認證的指標要求。”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蔡建新說,“在規劃與投入保障、管理機構設置及公眾參與等其他維度的評選項中,崇明也均獲得了高分。”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作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濕地為人類提供保護生物多樣性、固碳減排、減緩氣候變化等多重生態服務功能,同時源源不斷提供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文化效益。豐厚的“濕地家底”和豐富的濕地生態價值,讓崇明在此次評選中順利入圍。
在崇明,處處都有濕地,能稱上濕地的遠不止大家熟知的“東灘”“西沙”。“大到河流、湖泊、水庫,小到池塘、沼澤、灘涂等都可以稱為濕地。”蔡建新說,崇明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
不僅如此,在上海,崇明以全市1/5的陸域面積,承載著全市約1/4的森林、1/3的基本農田和兩大核心水源地。因此,崇明濕地保護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全市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0多年來,崇明在濕地保護方面持續發力,結合“長江十年禁漁”和極小種群物種重引入等一系列工作舉措,持之以恒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全區整體生態基底持續提質,對上海市的生態貢獻巨大。
經過多年保護和恢復,崇明構建起了保護形式多樣的濕地保護體系,生物多樣性水平顯著提升。在如今的全球濕地生態格局中,崇明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中轉站,每年有超百萬只水鳥在這棲息,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穩定保持在12種以上……鳥兒也用“腳”為崇明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投上了寶貴一票。
“濕地就在身邊”也正成為普通市民的認知。姜添翼是位鳥類攝影發燒友,剛開始拍鳥時,他習慣去東灘尋覓,后來“追”著鳥拍,漸漸發現,不只東灘濕地可以拍到鳥,灘涂邊、水庫旁、稻田間……處處都有鳥的蹤跡,于是,他也漸漸對濕地癡迷,潮水、蘆葦、飛鳥,各種底棲生物,崇明容納的生物多樣性,是那樣的生機勃勃、靈動美麗。
保護濕地,崇明做了什么?
數據顯示,1970年以來,全球超過五分之一的濕地已經消失,而“存活”下來的濕地里,也有四分之一正處于生態危機之中。我國濕地資源也同樣面臨著面積喪失和功能退化的問題。濕地的大量退化不僅會破壞生態系統平衡,還極可能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加劇氣候惡化。
為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間合作,全球18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濕地公約》,共同宣傳濕地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國于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后,堅持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履行公約宗旨和義務,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濕地保護道路,成為全球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最多的國家。
“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為濕地保護事業指明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市委市政府、崇明區委區政府積極行動,抓住系統治理這一“牛鼻子”,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大力推進濕地保護工作,無數建設者不懈奮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態奇跡。
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就是其中一個生態奇跡。東灘濕地處于長江入海口核心位置,作為我國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涂濕地之一,這里水草豐茂,每年有近百萬只次的候鳥在此棲息或過境,去年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多年前,這里曾經遭遇過一場生態危機——互花米草入侵成災,令本土植物一步步失去家園,威脅到了鳥類的生存環境。
2013年,一場“濕地保衛戰”全面打響。總投資達11.6億元的東灘生態修復項目正式開啟。修筑生態圍堤、開挖隨塘河、修建涵閘等一攬子措施落地見效,長達5年多的建設和修復,克服了海潮侵襲、設備研發、土著植物恢復等重重困難,成功阻擋了互花米草的蔓延。
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外生態保護、濕地修復領域投入最大、規模最大的工程之一,前后共有3000余位工作人員參與其中。該項目的成功實施,對提升我國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的能力和水平,促進濱海濕地的有效保護與管理具有極佳的示范意義。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書記、主任鈕棟梁,是修復工程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濕地修復后,他又駐守東灘至今。“這些年的實踐表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而濕地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開展保護工作,必須進行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不只是東灘,崇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保護修復,在全區開展了大量濕地保護管理、濕地生態修復、濕地科研監測等工作。從自然保護區到森林公園,從濕地公園到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修復整治……十多年來,崇明投入約41.26億元開展濕地生態保護恢復及水環境生態治理工作,全區濕地生物多樣性水平顯著提升。
保護濕地,給崇明帶來了什么?
濕地保護究竟能帶來什么?最直觀的,是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的顯著提升。東灘濕地碧波蕩漾,候鳥數量連年攀升;西沙濕地珍貴地質遺跡隨處可見,一派秀美風光;東平國家森林公園自然景觀豐富多樣,仿佛天然氧吧……在崇明,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飛鳥翩躚的生態美景越來越多。
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濕地生態修復的成果轉化為優質的生態產品,推進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讓產品增值、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蔡建新說,這些良好的濕地生態資源,正日益成為崇明探索濕地生態價值轉化的強大底氣。
事實上,崇明也正加快推動生態優勢向生態價值的轉化。
崇明清水蟹、崇明大米、崇明香酥芋等濕地產業品牌陸續崛起,綠色優質認證農產品面積達35.49萬畝,綠色優質農產品產量認證率維持在40%以上,取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8件、農產品地理標志4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件,數量均位于全市第一。越來越多的崇明優質農產品正通過“直通車”從田頭送達餐桌,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濕地文旅產品推陳出新。在東灘搭起帳篷露營觀星,來西沙劃船看白鷺翩躚,去長興島低空飛行俯瞰青草沙水庫,給游客帶來了全新的旅行體驗。這是充分利用濕地資源,并將其轉化為特色文旅產品,從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成功實踐。
文旅產品的出圈,獲益的不僅是游客,還有周邊的經營者們。毗鄰西沙濕地的漫嶼戶外營地,主要提供獨木舟、平臺舟等水上運動項目,負責人楊敏瑋告訴記者,去年基地開通了與西沙濕地連通的水上路線后,游客量有了顯著增長。
崇明此次入選國際濕地城市,對上海來說也是意義不凡——這是上海在濕地城市領域“零”的突破,展示了上海在保護濕地、保護環境、探索濕地與城市平衡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院長安樹青看來,“崇明推進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是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重要支撐,創新了超大城市發展和濕地保護雙輪驅動、和諧發展的模式,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上海方案與中國樣板。”
“金字招牌”得來不易,更非一勞永逸。“認證成功6年后需復審。”蔡建新說,這也意味著,“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成功并非濕地保護的終點,而是新起點。接下來,崇明要在優化規章制度、完善政策支撐體系等方面持續下功夫,保證濕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生機盎然的大美濕地。同時,不斷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為全世界探索濕地保護與利用“雙贏”之路貢獻崇明方案、崇明智慧。
(來源:上海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