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是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國際日,又稱世界紅樹林日。紅樹林,既是防風消浪、凈化海水、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海岸衛士”,也是固碳儲碳、應對氣候變化的“海洋綠肺”,但是目前全球的紅樹林正在快速減少,已對生態和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肯尼亞近年來通過多方努力積極修復紅樹林生態,推進氣候行動和可持續發展。
總臺記者 李曄:為什么這種綠色的植物會被稱為紅樹林呢?其實,紅樹林不是單一的物種,它是一類生長在潮間帶這種自然環境中的木本植物的統稱。雖然從外表上看它們和陸地上的森林差不多,但實際上這一類植物是典型的“綠樹紅心”——在樹干和樹皮的內部富含單寧酸,遇到空氣以后會氧化,因而使它的內部形成紅色,所以被稱為“紅樹林”。
然而,紅樹林也是一種脆弱的生態系統。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三的紅樹林如今面臨威脅。1985至2009年間,肯尼亞失去了大約20%的紅樹林覆蓋面積。為此,肯尼亞著手從政策支持、社區參與、國際合作等多方面推動紅樹林修復。2013年,肯尼亞啟動了“紅樹林共存” 項目,鼓勵社區種植紅樹林。
紅樹林社區計劃參與者 恩多羅:我們的目標是在沒有紅樹林的空曠地區,重新種植紅樹林,這樣我們就能保護自然,這是一種促進社區發展的方式,人們還可以賺錢供養家庭。
肯尼亞于2016年頒發了《森林保護和管理法》,并在《內羅畢公約》框架下積極加大與其他西印度洋國家的合作。2014年,中國路橋承建的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蒙內鐵路)開始修建。建設者在設計施工時采取了繞行紅樹林、為當地社區提供種苗基金等方式,幫助當地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了生態修復。
肯尼亞林務局生物多樣性主任 姆旺戈姆貝:環境問題跨越國界,不受國界限制,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我們必須盡力保護環境,以確保它是可持續的,使其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也能惠及下一代。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