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看著自家企業富士康蒸蒸日上的郭臺銘,從沒有想到,未來會有一家制造業企業能與自家企業相提并論,僅僅凈利潤就達到了100億,員工規模更是高達24萬……
這家公司便是立訊精密,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總體營收足足達到了營收額達到了617.88億元,甚至超越了很多城市的GDP,成為電子制造業巨頭富士康的有力競爭者。
而如今的局面,反倒要拜郭臺銘所賜。
01、關鍵時期選擇背刺,胳膊往外拐
富士康作為全球知名的電子制造服務提供商,在中國的發展歷史算得上是傳奇。從最初的深圳小廠,到現在遍布全國各地的制造“帝國”,憑借著與蘋果等全球知名品牌的緊密合作,一躍成為電子制造業巨頭。
然而作為具有華人血脈的企業,富士康卻在關鍵時期選擇 “背刺”。
2019年,華為在遭受美國打壓之后,蘋果的銷量更是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而一直緊抱蘋果大腿的富士康更是立即與華為劃清界限,切斷對華為手機的代工,創始人郭臺銘更是說出了 “富士康給大陸賞飯吃” 的大逆不道言論。
然而富士康的“好爸爸”蘋果卻沒有在乎他們之間所謂的“合作友誼”,2017年,蘋果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無視合作伙伴富士康在中國的廠房等基礎,開始將部分的生產線轉移到印度等東南亞國家。而郭臺銘也積極響應,宣稱要在印度建廠,跟上蘋果腳步。
然而印度工人的生產效率遠遠不及中國工人,使得印度工廠生產的iPhone手機良品率極低,僅僅只有50%左右,更是一度被檢出部分零件大腸桿菌超標。
一邊是富士康在印遇冷,一邊卻是國內電子制造業企業立訊精密抓住了富士康離開的窗口期,承接下眾多國內廠商的訂單,實現快速崛起。
02、重視國內需求照樣能成功
數據顯示,立訊從2022年度收入就達到了2140億元人民幣,增長速度更是達到了39%,2023年立訊精密的凈利潤就超過百億,員工人數更是高達24萬之多,2024年營業額更是達到了2688億。
立訊成功的秘訣,就是抓牢了富士康主動退出的國內廠商訂單,這正契合了近些年國內制造業突飛猛進的主旋律,因此其股價和營收水漲船高,更是收購了歐洲第一汽車線束廠商德國萊尼集團。
主要靠國內需求取得成功的企業不止立訊一家,在健康領域,30年長盛不衰的港企維特健靈同樣如此。其憑借男士滋補品“馬力瓶”等一眾優秀產品吸引了近100w忠實擁躉,在香港和內地的健康圈子里聲量很大。
“馬力瓶”便是其為中年男性力有不逮而專門研發的中藥草本滋補品,京J東詳情頁顯示,其包含人參、東革阿里等9種“三參六寶”成分,其合作方香港大學的臨床研究顯示,服用24小時后,25%服用者表示精力變好,一周后,80%服用者渤發頻率增加。
“自信和尊嚴回來了”、 “中藥成分適合國人體質”……在京J東等平臺,超過萬人分享自己的“馬力瓶”使用體驗。
與立訊和維特健靈路徑相似的企業還有很多,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唯一相同的就是重視國人需求,并不專門捧老外“臭腳”。
03、不卑躬屈膝,反倒贏得蘋果尊重
正是這種“我自盛開,蝴蝶自來”的理念,反倒讓這些國內廠商吸引到了不少外國訂單,立訊就是如此,隨著其技術力的上升,生產效率和良品率等關鍵指標的優化,蘋果卻不請自來主動合作,就連庫克探訪其工廠后都夸贊:“這簡直就是超一流的工廠。”
此后,立訊更是一躍成為蘋果的主要供應商之一,甚至直接拿下AirPods幾乎半年的訂單,2021年立訊精密來自蘋果的訂單收入就高達1140.55億。
回顧以往,曾經那個吃富士康漏下來邊角料訂單的立訊,如今已經成為能與之并肩的新晉電子制造業巨頭,這種標準的“爽文劇本”不得不讓人唏噓,而富士康反倒成為其發展路上的陪襯。不知道千禧年初的那個郭臺銘,會不會料到這一切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