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星新聞
東北大學6名學生在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烏努格吐山銅鉬礦選礦廠參觀學習浮選工藝過程中,因格柵板脫落墜入浮選槽溺亡。
據中國之聲報道,應急小隊抵達后,用時1小時才救出第一名墜落人員。7月25日,多名相關專家告訴紅星新聞,浮選槽內有礦漿,救援人員需要穿戴專業防護裝備,且救援難度大,能見度極低,徒手打撈幾乎不可能。
浮選槽里有什么?
浮選槽里有什么?據上述報道,浮選車間主任李春爽介紹,浮選槽pH值在8到9左右,溫度在三四十攝氏度左右,不存在強酸、強堿和高溫。
7月25日,某應急危化救援隊隊員安先生(化姓)告訴紅星新聞,浮選槽內的介質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由磨碎的礦石粉末、水與浮選藥劑混合形成的礦漿。這種礦漿密度遠高于水(密度達水的1.5-2倍),具有類似泥石流的黏稠特性。人體一旦墜入,會迅速下沉,礦漿會附著口鼻,堵塞呼吸道,使受害者無法掙扎或呼救。更危險的是,浮選槽內一般設有葉輪,一旦有人墜入,極有可能被葉輪擊中。
一位從事安全生產檢查的業內人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浮選槽主要是用來分選礦石和廢石的,浮選槽里面一般都是密度很高的砂漿,類似沼澤,此外還有化學藥劑,人一旦掉下去必須盡快救出,否則很快就會溺亡。
“越掙扎可能陷得越深,人掉進去之后,如果趕緊停機,并有幸抓住什么東西的話,還有獲救的可能。”該業內人士表示。
事發地已禁止進入(視頻截圖)
救援為何這么難?
據上述報道,7月23日上午10時20分左右,師生在參觀浮選車間時發生了墜落事故,在聽到有學生呼喊“有人掉入浮選槽”之后,現場工作人員立即按下了浮選機的急停開關,同時也用對講機呼叫工友前來救援,通知中控室停車,同時疏散師生撤離到安全位置。在此期間工作人員還發現了墜落在半空中的老師,第一時間實施了救援。
上述報道提到,10時58分,公司的礦山應急小隊抵達現場,12時01分,第一名墜落人員被救出,12時40分,最后一名人員被救出。墜落人員被救出后第一時間送往當地的醫院進行搶救,但是經過醫護人員確認已經溺亡。
被救出的老師 圖據央視新聞
1小時才救出第一個人,為什么這么難?
對于救援,安先生表示,第一時間必須立即斷電,停止機器運轉,這是救援的前提條件,否則救援人員自身也會面臨被葉輪擊中的風險。救援人員需要穿戴專業防護裝備才能靠近施救,因為礦漿中的化學物質會對皮膚造成傷害。救援過程中,應拋擲救生圈或救援繩給墜落者(如果對方還有意識并能抓住),但由于礦漿黏稠,徒手打撈幾乎不可能,救援難度大,且礦漿的渾濁黏稠特性使得能見度極低,救援人員難以快速定位墜入者。如果墜落者被救出,需要立即按溺水急救程序施救。
“實際來說,救援難度確實很大,現場因素太多導致救援很難開展。看不見,找不到。”安先生說。
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官方微信發布的選礦部照片
“頭次聽說(這樣的事故)。”來自另一個應急危化救援隊的隊員元先生(化姓)也向紅星新聞表示,第一步就是停止設備運行,第一時間按下浮選機急停開關,確保槽內葉輪停止轉動,避免對墜落人員造成機械傷害,同時通知中控室停車,隨即呼叫專業救援力量。
元先生介紹,救援人員需穿戴長管供氣呼吸器、全身防護服等專業防護裝備,防止受到礦漿中的腐蝕性藥劑傷害,同時佩戴安全帶等,確保自身安全。可利用水下探測設備,如水下攝像頭、聲吶等,嘗試確定墜落人員的位置。若設備無法使用,救援人員需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小心進入浮選槽,通過觸摸等方式摸索尋找。同時,可以使用專用吊升設備,如小型起重機、滑輪組等實施打撈作業,配合堅固的繩索和網兜等工具,將墜落人員撈出。若條件允許,還可嘗試使用吸污泵等設備,抽走部分礦漿,以降低救援難度,但需注意避免對人員造成二次傷害。
不過,安先生認為應急救援人員還是到得太晚,按規定發生事故報警后1分鐘內出警,5分鐘內到現場。
“車間的救援工具一般都是滅火器、防護服、鐵鍬等,此種救援中需要專業打撈工具,需要等待專業救援到來。”安先生表示,按規定企業應當有專項事故應急預案,并定期進行專項應急演練。
紅星新聞記者 胡伊文 付垚
編輯 包程立 責編 魏孔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