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收藏界被一則新聞震動:85歲的著名瓷器收藏家葛師科,在一場“倫敦金”騙局中損失了5.8億港元。
這位向來精明的天民樓第二代主人,竟被一名噓寒問暖的“金牌經紀”蠱惑,簽下授權文件后不斷追加投資,從數十萬到單筆一億港元,最終墜入深淵。
葛師科
當葛師科的兒子察覺異常并報警時,這個被譽為“中國官窯瓷器殿堂”的家族,面臨創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隨后,他們選擇賣藏品“回血”。
為何這么自信?因為“天民樓”的名號,在瓷器界實在太過于響亮。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淺水灣,一座名為“天民樓”的宅邸隱匿著亞洲最頂級的私人瓷器收藏。
創始人葛士翹1960年代靠生產電吹風起家,卻在財富積累后轉身投向青花瓷的幽藍世界。1987年,他將畢生所藏公之于眾:65件青花、54件彩瓷、44件單色釉瓷器跨越五個世紀,在香港藝術館展出時引發轟動。
巨型圖錄《天民樓藏瓷》隨之成為行業經典。
葛士翹
葛士翹的收藏眼光堪稱傳奇。1981年,他在蘇富比以165萬港元拍下明永樂青花十六子碗,這筆錢當時足以在香港買下三套海景公寓。第二天報紙頭條沸騰,全城都在議論這個為只碗豪擲千金的神秘商人。
1992年葛士翹離世,長子葛師科接掌天民樓。這位五十歲才從成都來港的商人原本對瓷器毫無興趣,但為完成父親遺愿,他埋頭苦研五年陶瓷典籍,竟從門外漢蛻變為故宮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員。
在他手中,天民樓繼續綻放光彩。元代青花增至27件,全球僅次于土耳其和伊朗的國家收藏;明清官窯體系愈發完整,八百件藏品構筑起媲美博物館的數量。
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許勇翔首次踏入天民樓時,他被滿室珍品震撼:“想不到一個私人藏家,竟有如此規模。”
天民樓藏瓷
“只買不賣”是天民樓堅持半個世紀的原則。葛師科曾解釋:“真正的收藏家,這些東西都是千挑萬選自己喜歡的,個個舍不得。”
但2019年的金融騙局讓這個誓言轟然倒塌。當5.8億港元在虛假的倫敦金交易中蒸發后,這位八旬老人不得不做出痛苦抉擇:打開珍藏室的門。
短短一個月內,天民樓藏品首次現身拍場:3月,嘉德四季拍出115件清代瓷器,收獲5472萬元。
4月,香港蘇富比18件明清御瓷全數成交,1.94億港元落槌。那件明永樂青花纏枝番蓮紋折沿盆以3378萬港元奪魁,超過最低估價四倍。
高清欣賞
即便遭遇重創,天民樓的光芒仍未黯淡。2023年,葛氏珍藏繼續在拍場引發熱潮:中國嘉德春拍中,40件瓷器斬獲近億人民幣,明宣德青花云龍紋高足杯以1495萬元登頂。
這只曾被大維德爵士、船王趙從衍遞藏的珍品,在網絡買家激烈角逐下煥發新生。
明同年秋拍,蘇富比呈獻的永樂青花雙耳扁壺更掀起熱潮。27輪競價后,這件載入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的“教科書級”重器,以8561萬港元成交。
而后,佳士得天民樓專場推出了15件天民樓珍藏的重要元明清瓷器,總成交價達2.6億港元。
拍賣官司徒河偉的一句“感謝你奮勇的防守”,成為這場角逐的最佳注腳。
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雙耳扁壺
從被騙5.8億,到賣一部分藏品就“滿血復活”,他們為啥這么牛?
他們靠的是六十年積累的頂級收藏眼光與市場信譽。葛士翹、葛師科父子兩代人深耕瓷器收藏,從元青花到明清官窯,每一件都是精挑細選的傳世之作。
他們的藏品不僅數量龐大,更以質量著稱,在學術界和拍賣市場都享有極高聲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市場認可度,讓這個家族在遭遇重創后,依然能夠從容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