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防部消息,美軍近期聯合 19 國在亞太舉行軍演,部分科目直指中國周邊。美國主導的 “部隊重返太平洋” 與 “護身軍刀” 演習,參演兵力超過 3 萬人,艦艇總數達 40 余艘,戰機數量突破 200 架。這些軍演在南海、東海等中國周邊海域展開,演練科目包含島礁攻防、海上封鎖等針對性內容。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公開表示,演習旨在 “展示應對地區挑戰的集體能力”,而其所謂的 “挑戰”,明眼人都能看出指向中國。
貿易(資料圖)
經濟領域,美國推動盟友構建 “芯片四方聯盟”,試圖限制向中國出口高端芯片及制造設備。該聯盟成員國占全球高端芯片產能的 70% 以上,相關限制措施已對中國部分科技企業造成短期影響。美國還施壓盟友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但其盟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并未顯著下降,去年歐盟與中國貿易額仍突破 8500 億美元。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完整的產業鏈,對眾多國家而言具有難以替代的吸引力,這使得美國的經濟圍堵難以真正奏效。
政治層面,美國利用多邊機制炒作涉華議題。在 G7 峰會、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等場合,美國多次試圖推動盟友發表聯合聲明指責中國。但多數國家不愿被綁上美國戰車,去年聯合國大會上,有 120 多個國家表態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將經濟問題政治化。國際社會普遍認可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的建設性作用,也清楚美國的政治操弄不利于國際合作的推進。
美國(資料圖)
美國盟友的態度呈現分化態勢。歐洲國家中,德國大眾、法國空客等企業繼續擴大在華投資,大眾集團今年在華新增投資超過 100 億元。這些企業的選擇反映出歐洲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讓歐洲政府在追隨美國反華時不得不有所顧忌。歐洲各國有著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戰略考量,不會完全聽從美國的指令,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成為多數歐洲國家的現實選擇。
亞太盟友的立場更為復雜。日本雖增加防衛預算至 GDP 的 2%,但在經貿領域仍與中國保持密切合作,去年中日貿易額達 3500 億美元。韓國三星在華工廠持續運營,其在華營收占全球總營收的 20% 以上。澳大利亞雖一度與中國關系緊張,但去年鐵礦石對華出口量仍保持在 6 億噸以上,占其鐵礦石出口總量的 70%。這些亞太國家在安全上與美國存在關聯,但經濟上與中國的深度綁定,讓它們在參與美國圍堵行動時必然有所保留。
中國已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軍事上,中國海軍在南海、東海舉行實彈演練,新型驅逐艦、核潛艇等裝備實戰化訓練頻次顯著提升。火箭軍列裝的新型導彈系統,射程覆蓋中國周邊及西太平洋部分海域,具備對大型艦艇的精確打擊能力。這些軍事行動是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必要舉措,也向外界釋放了中國有能力應對各種安全威脅的信號。
經濟方面,中國加快芯片自主研發進程,國產 28 納米芯片量產能力已初步形成,相關產業鏈企業數量一年內增長 30%。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持續增長,今年上半年突破 3.5 萬億元,東盟已連續多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拓展多元化貿易伙伴,中國正在有效化解美國經濟圍堵帶來的壓力。
美國(資料圖)
外交層面,中國推動金磚國家擴容,新增 6 個成員國,該機制成員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提升至 30% 以上。中國還與多個國家簽署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占比已提升至 7% 左右。這些外交努力,不僅增強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也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注入了新動力。
中國明確劃出紅線,絕不允許任何國家損害中國核心利益。在臺灣問題上,中國多次強調,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都將遭到堅決打擊。解放軍在臺海周邊的常態化演訓,就是對 “臺獨” 勢力及外部干涉的嚴正警告。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東盟國家通過對話協商推進 “南海行為準則” 磋商,多數國家認同中國提出的 “雙軌思路”,反對外部勢力介入。核心利益關乎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空間。
當前國際局勢下,合作仍是主流。中美之間存在競爭,但也有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生等諸多共同議題需要合作。去年中美在能源領域的貿易額達 200 億美元,雙方在禁毒等領域的合作也取得實效。各國若能摒棄零和思維,堅持互利共贏,才能實現共同發展。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利益休戚與共,任何試圖搞陣營對抗、圍堵他國的做法,最終都將損害自身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