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不久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離開北京,結束了這一場大國會談,在臨走之前,她親口送給了美方一句話,讓中、美、歐關系發生了細微改變。
要知道,此前馮德萊恩還公開指責我國“產能過剩”,然而,這次她卻一改往日的強硬姿態,不僅強調中歐關系的歷史性,更在會談中承認雙方不平衡正在減少。
馮德萊恩對我國的態度,為何轉變如此之大?她又送給了美國什么話?
馮德萊恩的變臉
就在不久前,馮德萊恩還是那個對華揮舞大棒的“鐵娘子”,她一邊高喊“中國產能過剩”,要給歐洲市場裝上大門,一邊在G7峰會上,像變戲法一樣掏出塊磁鐵,指責中國壟斷稀土,甚至放話要取消訪華。
那時的她,姿態高傲,仿佛中歐間每年近萬億美元的生意,不過是她手中可以隨時丟棄的籌碼,可這次,人還是那個人,話風卻轉了一百八十度。
一落地,她就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強調這是歐中建交5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要為未來五十年“定調”,會談桌上,她更是坦言,中歐合作正抵達一個“轉折點”,雙方的不平衡正在減少,這幾乎是親口承認,自己之前那套“失衡論”該翻篇了。
從揮舞磁鐵到主動握手,這轉變背后,可不只是簡單的客套,政治家的笑臉,背后往往連著經濟的賬本。
馮德萊恩態度的軟化,首先是錢的味道,中歐經濟早就捆綁在了一起,像一根藤上的兩顆瓜,誰也離不開誰。
中國是歐盟最大的商品供應地,歐盟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德國的汽車、法國的紅酒、意大利的奢侈品,哪一個不是把中國當成最重要的市場?
一旦關系搞僵,這些歐洲的產業支柱,第一個就要為政治家的強硬買單,真到了那天,企業倒閉的哀嚎,可比政客的口號響亮多了。
更要命的是,歐洲的許多命脈,還牢牢攥在中國手里,比如稀土,這個工業“維生素”,歐洲90%以上依賴進口。
馮德萊恩此行,想必是親身感受到了中方在底線問題上的分量,一味叫板,只會讓自己的脖子被卡得更緊。
有意思的是,面對歐盟的電動車關稅威脅,中國沒有立刻以牙還牙,反倒是拿出了“最低進口價格”這種方案,既守住了底線,又給足了對方面子。
在稀土問題上,更是主動表態“這不該是個問題”,甚至愿意建個快速反應機制,這種“有話好好說”的善意,跟大洋彼岸某個國家的霸道做派,對比實在太鮮明。
馮德萊恩送給美國的一句話
馮德萊恩的轉向,也是被歐盟內部的壓力“逼”出來的,歐盟這艘大船上,從來就不是一個聲音。
火車頭德國,四成的對華投資都來自它,柏林一直就不愿意跟中國撕破臉,德國車企的利潤報表,就是最直接的說明書。
就連已經脫歐的英國,商貿大臣也公開唱反調,說我們不跟風加關稅,還要加強跟中國的合作。
這些聲音匯集起來,足以讓布魯塞爾明白:馮德萊恩之前那套強硬路線,在內部根本不得人心。大家都是要過日子的,不是來陪你玩政治秀的。
更深層的原因,是歐洲“戰略自主”的覺醒,俄烏沖突的炮火,把歐洲從天下太平的幻夢中炸醒了。他們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結果呢?自己成了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
這種把身家性命全押在美國身上的脆弱感,讓歐洲如坐針氈,美國嘴上說著“盟友”,手里卻揮著《芯片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逼著歐洲企業選邊站隊,順便收割一波歐洲產業。
這種虧,吃一次是天真,吃兩次就是愚蠢了,歐洲終于開始想明白,經濟上離不開中國,是現實,戰略上被美國綁架,是危險,所以,與中國保持一種“有限合作”,成了對沖美國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歐盟加強與中國的貿易,與跟美國的關系變壞無關。”這是馮德萊恩離開北京時,扔下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前半句,是說給華盛頓聽的,意思很明白:我們歐洲怎么跟中國打交道,是我們自己的事,你美國別總想指手畫腳,這姿態,放在幾年前幾乎不可想象。
但后半句,又暴露了歐洲的尷尬與無奈。它不敢,也的確沒能力跟美國徹底鬧掰,歐洲的經濟體量再大,也是個軍事上的“矮子”。
歐洲的安全感,至今仍建立在美國主導的北約之上,東邊有俄羅斯虎視眈眈,南邊中東、北非亂作一團,真到了危急關頭,能指望的還是美國的航母和導彈。
經濟上也是如此,美元的霸權,美國在芯片、AI等尖端科技上的壟斷,就像一張無形的網,歐洲企業想在全球做生意,就繞不開這張網。
所以,馮德萊恩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想獨立,但還沒完全獨立。我們想跟你美國保持距離,但又不敢離你太遠,這種“既要又要”的矛盾心態,被她用一句體面的外交辭令,擺上了臺面。
結語
面對歐洲這種復雜的搖擺,中國看得很清楚,沒有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指望歐洲立刻轉身投入懷抱不可能,雙方在很多問題上依然有分歧,這也不是一次訪問就能解決的。
中國的策略,從來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著眼于未來的“長期牌”,這次高規格接待,釋放出的所有善意,其實都在傳遞一個核心信息:你不必站到我這邊,但你不能總聽美國的。
只要對話的門開著,合作的桌子擺著,哪怕今#優質圖文扶持計劃#天達成的共識不多,明天、后天,總能找到新的契合點。
中國告訴歐洲,我們都是“大個子”,應該一起辦大事,我們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這話既是說給馮德萊恩聽,也是隔空喊話給白宮聽。
未來的中歐關系,注定是一場漫長的博弈與磨合,但世界已經夠亂了,合作的收益,永遠比對抗的成本要低,這根鋼絲,歐洲還得自己走下去。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