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乒乓奧運冠軍來評價王楚欽了!
韋晴光:王楚欽的時代還會延續。
韋晴光接受了日媒專訪,解析了中國新皇帝王楚欽能夠站上世界之巔,多哈世乒賽加冕桂冠的原因。
乒乓球是1988年進入奧運會的,在中國男乒敗走漢城的那個夏天,廣西選手韋晴光聯袂四川選手陳龍燦,為中國男乒搶下了歷史首枚奧運金牌。
作為左手選手,韋晴光多年以后培養出了一名世界名將:林昀儒。
所以,這就導致了日籍華裔韋晴光對三名選手非常關注:日本王牌張本智和、榮譽學生林昀儒、中國首位左手持拍的世乒賽單打冠軍王楚欽。
因此,與市面上常見的講解員相比,韋晴光是最適合解析王楚欽的。
他不僅相當了解主要一線勁敵選手林昀儒【臺林的老師】、張本智和【日媒愛如此大版面,分析乒乓球的最重要原因】,且他是單項奧運冠軍,且他是國乒體系培養出來的左手將。
王楚欽的成長路徑,在韋晴光看來,是“從邊緣到中軸”的進化。
他把王楚欽劃分為四個階段,每一步都不是天賦爆發,而是在做結構性補全。
第一階段:青少年時期的王楚欽 ——“框架硬、動作死”
這一階段的王楚欽靠力量和速度吃飯,打法剛猛卻不細膩。
上手快、防守猛,但技術層面“有些僵硬”。很多時候依靠慣性發力,而非對節奏和旋轉的控制。以當時的技術體系來說,想拿世界冠軍是困難的。
第二階段:2022年成都世乒賽前 ——“雙打掛件,主項未立”
這時的王楚欽雖有一定大賽出場機會,但基本定位是雙打補位。
他在2022年成都世乒賽團體賽,作為第二單打,半決賽輸給了張本智和。
那時候,看得出來,王楚欽在隊內的定位,與他的前輩們陳玘和許昕相比,沒有差別。
許昕、陳玘,雖然都在雙打上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是他們都被“雙打優先、正手主導”的左手訓練體系所限制。
正手七成、反手三成,這是一種國乒老派訓練觀念,特別體現在左手選手的培養上。
比如陳玘、許昕,都是“正手爆發力極強,反手以控制為主”型。
他們打雙打確實很強【需要正手搶位、大范圍跑動】,但單打時就容易被對手鎖死反手,難以打穿高強度相持。
這讓王楚欽在頂級單打舞臺上缺乏反手主動得分手段,難以成為真正的世界第一主力。
他正手弧圈已經“世界頂尖”,但反手技術不成熟、臺內攻擊力不強,就很容易被張本智和這樣的反手暴力流打掉節奏。
換句話說,王楚欽在2022年還是一個有爆點、沒體系、有配角命、無主將力的選手。
看得出來,韋晴光惋惜了很多人,在中國乒乓的大格局規劃中,左手選手容易被安排去打雙打,訓練重心也偏正手協作打法。
久而久之,反手、臺內的細膩打法缺失,這在面對世界頂尖單打時就是硬傷。
許昕和陳玘也是因為這樣,雙打風生水起,單打始終差臨門一腳。
第三階段:2023年杭州亞運會 ——“全面爆發、完成蛻變”
這是轉折點。
王楚欽在亞運會期間明顯增強了對正手技術的調動,開始主動使用反手帶動節奏,再結合臺內控球與正手突擊,形成自己的連續得分結構。
更重要的是,他的臨場情緒與比賽氣質明顯成熟,可以帶節奏、壓住場。
這個階段的他,終于脫離“補位型選手”的角色,開始真正扛旗。
如果說早期的王楚欽還只是“正手爆發強、反手護一拍”的雙打型選手,那么從2023年杭州亞運會開始,他完成了關鍵的一次脫胎換骨:反手不再只是銜接與控制,而是徹底具備了單打頂尖水平的進攻性。
這點,在他對陣韋晴光的最強學生林昀儒的比賽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臺灣一哥林昀儒在反手對反手的相持能力上,曾是世界公認的天花板級選手。
過去王楚欽在與之交手時常常落入被動。
但在杭州亞運會男團半決賽中,王楚欽的反手主動發力不但頂得住,還能占據上風,讓林昀儒頻頻丟分、陷入苦戰。
更重要的是,王楚欽在接發球環節也展現出進化后的“新版反手”:對方發正手短球,他不再猶豫擺短或搓接,而是果斷用反手擰拉上手搶先機——這是頂級男單必備的武器。
這一質變,到了2024年亞錦賽再次被驗證。
當他在男團決賽面對林昀儒、0:2落后、第四局還被拿到3個賽點的極端情況下,硬生生連扳三局拿下勝利,為中國隊鎖定冠軍。
這一戰不僅是王楚欽心理素質的證明,更代表他的反手技術、相持能力和戰術應變都已經成熟——他不再是被動執行戰術的拼圖選手,而是真正具備逆境破局能力的頂尖主力。
第四階段:2025年世乒賽——“系統成熟、信心外溢”
到了多哈世乒賽,王楚欽的成長已經不是局部突破,而是系統性成熟。反手這一核心技術板塊,無論是穩定性還是進攻性,都已經走到了世界最頂尖的層級。
他不再只是用反手銜接控球,而是用反手發起、主導、終結。可以看出,他在技術細節上的全面升級,離不開和同樣是左手持拍的肖戰教練的長期深度合作,尤其是在左手打法的延展和“新結構構建”上,二人做了大量針對性訓練。
但真正決定他完成“主角登場”的,是心態的轉變。隨著馬龍、樊振東等人逐漸退出一線核心角色,王楚欽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某位大哥身邊的雙打搭檔,不再是“補位者”,而是要以“王牌”的身份去贏球、去帶隊、去抗壓。
他從原來的被安排、被保護,轉變為“我要去扛下比賽”的責任自覺。
這種心理上的轉型,直接帶動了他臨場抗壓能力、比賽判斷力和團隊氣質的躍升。在多哈,他不是配角,而是用一場又一場的高質量硬仗,確立了自己是中國男乒主心骨的身份。
這是技術、戰術、心理三線并進的結果;也是他和教練組共同打磨的成果,更是一個“被需要”的運動員,在真正接住壓力時的涌現時刻。
【而就是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才讓王楚欽成為了中國男子歷史上第一位左手世界冠軍】。
對于王楚欽的未來,韋晴光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林詩棟雖有潛力,但還屬于成長階段,未來仍然會是王楚欽的時代。
其實,韋晴光在采訪中也聊到了王楚欽職業生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他在巴黎奧運會男單賽場的敗北。
雖然外界不斷循環“球拍問題”,討厭他的人,覺得必然和拍子無關,并且舉例了歷史上,無數名將,都拿著副拍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而喜歡王楚欽的人,又覺得100%是球拍問題,若不是球拍被毀,小小莫雷加德,怎么可能贏得了王楚欽?
但其實,王楚欽本人自己早就說出了最核心的原因。
他在賽后接受采訪時坦言:自己其實這么多年一直在做兼項訓練,他以為他可以適應的。
從杭州亞運會到多哈世乒賽,王楚欽也都有類似的經歷,但他“從來沒想過奧運會的消耗是這種程度”。他說他以為可以,但事實是沒適應——不是技術沒準備,而是心理和身體都被透支了。
這番話,在韋晴光的復盤中得到了印證。
韋晴光認為他單打上的狀態不足,和他在混雙中的巨大消耗是有關系的。
因為對陣莫雷加德時,王楚欽面對的并不是一個19號種子的“無名之輩”,而是一位具備一線實力的歐洲主力。中國隊對莫雷加德的長期評估就是一線選手。
雖然莫雷加德不是張本智和、林昀儒這樣的一線絕對核心圈選手,但是中國乒乓球隊集合了教練組集體智囊團做出的評級里,莫雷加德就是板上釘釘的一線選手。
他絕對不是“隨便就能拿下”的對象。
事實上,莫雷加德不止是在巴黎奧運會上擊敗王楚欽這么簡單,他還挑落了一線核心圈選手雨果,這說明他本身的對抗力就擺在那里。
至于“球拍問題”,外界反復討論,但這始終是一個無法驗證的變量。我們無法判斷——如果球拍沒壞,王楚欽能不能贏莫雷加德。
但我們能確定的是,即便在沒有器材事故的前提下,面對一個具備世界冠軍實力的一線選手雨果,在那種奧運強度的節奏和消耗中,莫雷加德依舊是贏了。
其實當你回看中國乒乓球巴黎奧運會男子單打主要對手,你會發現除了莫雷加德外,所有的選手,都嚴絲合縫地按照國乒預測的劇本在行進:
一線邊緣選手奧恰洛夫難壓正值自己巔峰狀態的核心小勒布倫,止步16強。
一線核心選手雨果4:0暴揍等級不如他的張禹珍。
一線三駕馬車的張本智和,干掉了難以與他匹敵的阿拉米揚、林德。雖然這兩位選手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很能爆冷種子,但他們爆不掉張本智和。
張本智和走到了樊振東面前。
只有莫雷加德。
他超級大跨越,翻過了雨果,意外闖入了決賽。
對韋晴光來說,王楚欽要打混雙、還要在單打中頂著金牌期望連勝強敵。
在奧運這種“尖項集中”的強度下,兼項帶來的消耗才是最真實的隱形殺手。這不是戰術的錯,不是臨場的錯,是一種心理體能的復合疲勞。
而韋晴光,最后說的一句話,很明顯并不是想對日本王牌張本智和說的,也不是想對自己學生林昀儒說的。
他說的是,如果王楚欽想在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男單賽場登頂,那么他需要學會的重要課題,就是如何分配雙打和單打的體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