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多年的革命斗爭,新中國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其中的艱辛自不必多說,犧牲在前進路上的烈士也是不知凡幾。他們之中有錚錚男兒,亦不乏巾幗豪杰,一如趙一曼。
而就在趙一曼犧牲后的20多年,她的兒子陳掖賢卻選擇致信毛主席,信中更是有不滿表達,也是因此觸怒了毛主席。不過當工作人員告訴毛主席寫信的乃是趙一曼的兒子時,主席態度大變,想了想嘆了口氣,說了六個字。
今天咱們就聊聊這件往事。
在講陳掖賢的事情之前,有必要提一下趙一曼烈士的革命生涯。因為只有了解了這部分內容,才能理解毛主席為何對陳掖賢的態度不一樣,即使他的言辭惹怒了毛主席,毛主席也決定不予計較。
趙一曼是四川省宜賓人。她出生之時,中國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有軍閥林立、苛捐雜稅,外則有列強環伺。
面對民族危局,有識之士都為國家的未來感到痛心疾首,積極尋求救國之道。
趙一曼出身富貴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讀書讓他意識到國家必須改變,舊的封建專制必須打破。因此她和一般的女性不同,不滿足于結婚生子之類的平凡人生,她決定參與到革命中,和同志們一起去改變國家的命運。
她在20歲的時候入黨,走上革命道路,在中央軍事學院接受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并前往蘇聯深造。
回國后,面對復雜且嚴峻的革命斗爭形勢,她根本沒時間照顧孩子,無奈之下只好把孩子托付給親戚照料。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人侵占中國東北,大肆開發東北的資源,隨時準備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為了抗擊日寇,她毅然決然奔赴東北,以文弱之身軀,同日寇多次打游擊戰,比很多血性男兒還要勇敢。但敵眾我寡,武器裝備也比較落后,在一次戰斗中,趙一曼為了掩護戰友,被敵人打中受了重傷,來不及撤走,被日本人抓進了死牢。敵人深知她了解眾多抗日武裝的內情,對她嚴刑拷打,電刑和辣椒水等各種酷刑都用了一遍,導致她遍體鱗傷,沒有完好的皮膚,但趙一曼寧死不屈,堅決不講一個字,日寇見問不出任何信息,十分憤怒,于是在1936年8月殺害了趙一曼。
消息傳出后,趙一曼的戰友們都十分悲傷,聽說她的兒子陳掖賢只有7歲,無人照料,于是組織上第一時間派人把孩子保護了起來,并把他撫養長大。
直到1956年,陳掖賢才得知了自己的真實身世,對母親的革命事跡感到十分震撼,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于是他用一根針在自己的身上刻下了“趙一曼”三個字,提醒自己,要繼承母親的革命斗爭精神。當時組織上曾經派人找到陳掖賢,表示要給他提供更多生活補助和物質資助,但陳掖賢拒絕了組織的好意。
后來他刻苦學習,考上了北京人民大學,憑借出色的成績留校任教,在教室崗位上盡職盡責,性格也十分正直,深得同事們的贊賞。然而性格過于正直,可能也是一種缺點,容易產生一些偏激的情緒。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家糧食不夠吃,很多地方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陳掖賢看到這一切后,沒有考慮到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客觀現狀,而是大膽的批評,指責相關部門的干部沒有把工作做好。
一時激動,寫了一首《憶秦娥》,內容是“笙歌烈,華燈直上黃昏月。黃昏月,幾人歡笑,幾家嗚咽?明眸皓齒肝腸鐵,《霓裳》一曲何清越。何清越,江南春早,杜鵑啼血。”這首詩表達了對國家的一些不滿。
毛主席的秘書把信件轉交給毛主席后,毛主席看后有一些生氣,于是問是誰寫的,警衛員說是趙一曼的兒子陳掖賢寫的,主席一愣,思考了一會,無奈的說了六個字:“苦命孩子罷了”。
顯然盡管他寫的信件讓毛主席有些不悅,但毛主席想起了他的母親趙一曼,又從這句詩中看出來了陳掖賢是一個性格比較正直的人,本性并不壞,只是有些偏激。所以毛主席也沒有計較這件事。
后來陳掖賢再次給毛主席寫了詩詞,題目叫《續陶淵明〈詠荊軻〉四百四十四字》,毛主席還回了信,圍繞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同他展開了交流。
由此可見,毛主席在內心里其實并不排斥這位性格耿直的青年。后來到了大躍進時期,地方基層出現“衛星田”等一系列虛報產量問題,彭德懷提了意見,結果被解除職務,陳掖賢也圍繞這件事給毛主席寫過信,但毛主席沒有回應。
于是他以為毛主席不認同他的想法,越想越偏激,最終在1982年自殺離世,令人感慨。
不得不說,人的性格其實對命運影響很大,面對自己無法改變的現實,如何做到寬慰自己的內心,真的非常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