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軍事觀察》消息透露,德國計劃將5套現役“愛國者”防空系統交付烏克蘭,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隨著俄烏沖突持續發酵,北約的介入程度似乎正逐步加深。
自俄烏沖突爆發,北約雖未正式宣戰,卻通過多種方式深度介入。以“愛國者”防空系統為例,美國原本承諾援助烏克蘭,如今卻由德國先行交付現役裝備,美國再為德國補充。這一操作打亂了瑞士的采購計劃,凸顯出北約內部在援烏問題上的協同與優先級調整,也讓外界看到北約對烏克蘭軍事支持的急切。
除了武器援助,北約國家的軍事人員也以各種名義出現在烏克蘭。有跡象表明,德國軍人可能已參與到烏克蘭“愛國者”系統的操作中。俄軍此前摧毀的一套“愛國者”系統,操作人員或為德國人。這一情況若屬實,意味著北約已從單純的軍事援助邁向直接參與作戰行動,盡管這種參與是低調且隱蔽的。
北約(資料圖)
同時,北約對烏克蘭的情報支持也在升級。美國等國為烏克蘭提供實時戰場情報,幫助其制定作戰計劃。從烏克蘭無人機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的襲擊,到一些軍事行動的策劃,都能看到北約軍事顧問團的影子。這種“嵌入式參戰”,使得俄烏沖突的性質愈發復雜,本質上已演變為北約與俄羅斯的間接對抗。
面對北約的步步緊逼,俄羅斯方面態度堅決且強硬。近期,美國高級軍官聲稱北約有能力迅速將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從地圖上抹去,這一言論引發俄羅斯強烈反應。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明確表示,攻擊加里寧格勒等同于攻擊俄羅斯,俄羅斯將采取包括啟用核學說在內的一切反擊措施。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國防和安全委員會委員穆拉托夫也強調,任何對俄羅斯領土的攻擊都將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
加里寧格勒地理位置特殊,是俄羅斯的戰略要地,其周邊被北約成員國包圍。俄羅斯在此部署了先進的導彈系統和雷達等軍事設施,構建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以維護自身安全與對波羅的海的控制權。北約對加里寧格勒的威脅言論,無疑觸碰了俄羅斯的底線,使地區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德國(資料圖)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指出,北約是一種“對抗工具”,對俄羅斯懷有敵意,其行為迫使俄羅斯采取措施確保自身安全。俄羅斯的警告并非虛張聲勢,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俄羅斯向來態度堅定,必要時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自身利益。
在北約對烏援助中,德國的角色轉變尤為引人注目。沖突初期,德國對援烏態度消極,在美國施壓下才有所行動。如今,德國已成為援烏的“領頭羊”,不僅主動提供大量軍事援助,還在作戰策略上為烏克蘭出謀劃策。
德國陸軍少將弗倫丁敦促烏克蘭攻擊俄羅斯機場和兵工廠,試圖削弱俄羅斯的進攻能力。在武器裝備方面,德國毫不吝嗇。德國陸軍的“愛國者”防空系統,原本有12套,其中3套已援助給烏克蘭,2套部署在波蘭,1套用于北約行動和訓練,僅剩6套可用。如今若再援助5套,德國本土防空將面臨巨大漏洞,且短期內難以補充。
為填補防空系統空缺,德國需向美國采購新裝備,而每套“愛國者”系統估計花費25億美元,成本高昂且美國未給予優惠。德國看似“割肉援烏”,背后卻有著自身的利益考量。通過積極援烏,德國在北約內部的地位得到提升,話語權增強。但這種做法也給德國帶來諸多問題,國內經濟面臨壓力,國防安全出現隱患,對美國的技術依賴進一步加深。
澤連斯基(資料圖)
從實際效果看,德國的援助并未使烏克蘭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優勢。“愛國者”系統雖有一定作用,但損失速度超過補充速度,且在反無人機作戰中成本效益極低。烏克蘭對俄羅斯的無人機打擊雖取得一定成果,但遠未達到改變戰局的程度。俄羅斯在軍事裝備生產上不斷發力,“天竺葵”-2無人機產量大幅增加,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年產量也顯著提升,使得烏克蘭在戰場上依舊面臨巨大壓力。
隨著北約介入程度加深、俄羅斯強硬回應以及德國等國在沖突中角色的變化,俄烏沖突已不再是簡單的雙邊沖突,而是演變為一場涉及多方利益的復雜地緣政治博弈。北約的“低調參戰”不僅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也讓全球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德國在這場沖突中看似提升了國際地位,實則陷入諸多困境。未來,俄烏沖突將走向何方,北約與俄羅斯的對抗將如何發展,德國又將如何權衡自身利益,都值得持續關注。這場沖突的走向,不僅關乎俄烏雙方,也將深刻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與安全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