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鎮平、內鄉三縣51個鄉鎮,這三年變化大得讓人認不出。
以前不少村路窄得錯車都難,現在柏油路直通村頭,寬得能過貨車。公交從前一周一趟,如今早中晚各一班,趕個集賣個菜方便多了。最驚喜的是快遞,以前得跑鎮上取,現在村頭小賣部就能簽收。
產業更像換了副模樣,年輕人扎堆回來,種香菇的搞起品牌,養山雞的開直播。西峽縣最顯眼,去年工業產值870億,比前年多了5.
2%,這數字夠實在。特鋼、新材料這些“老行當”,硬是做成了省級產業集群,產值占了半壁江山。
硅基新材料項目剛開工,聽說能拉來不少技術人才,村里娃不用跑外地打工了。開發區改得猛,“管委會+公司”模式一推,去年營收740億,成了全省三星級。
創新這事兒沒虛的,縣財政兩年投了2000多萬,跟20多所大學搭上線搞研發。高新技術企業從30家蹦到60家,博士后基地都有9個,村里能出“科技戶”了。
營商環境更貼心,“首辦100%滿意”“掃碼入企”這些新詞兒,老鄉們都能說兩句。
鎮平、內鄉也沒落后,有的搞電商產業園,有的建冷鏈倉庫,農產品賣得更遠了。但也有扎心的,個別村路剛修兩年又裂了,快遞雖說能到村,運費比鎮上貴兩塊。產業發展不均衡,有的村靠特鋼富得流油,有的還在種玉米等收購,差距明擺著。
說到底,變化靠啥?政策托底是一方面,老鄉們的干勁更重要。西峽有個返鄉青年,用直播賣香菇醬,去年賣了300萬,帶動20多戶脫貧。
這事兒給人啟發,機會不在遠方,可能就在自家地頭、手機鏡頭里。未來幾年咋抓機會?
懂技術的搞研發,會吆喝的做直播,能吃苦的跑銷路。
但也別瞎跟風,得看村里有啥底子,種藥材的別硬學養蜜蜂,容易栽跟頭。老話說“人勤地不懶”,現在是“人勤鄉不懶”,肯動腦肯下力,日子差不了。
想知道具體咋干?
多留意村里通知,多跟返鄉的年輕人嘮嘮,門道藏在煙火氣里。當然,發展有快有慢,別比著著急,把自家日子過踏實了,就是最大的成功。最后說句實在的,這變化不是天上掉的,是政策、企業、老鄉一起使勁兒攢的。
未來咋樣?
誰也不敢打包票,但照著現在這勢頭,肯定比現在更紅火。
您要是老家在這三縣,不妨多回去看看,說不定下一個機會,就在村口等您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