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年,中國人口減少208萬,2024年再減139萬,新生兒數量低于死亡人數。
面對人口危機,官方頻出政策卻收效甚微,老一輩依然念叨“香火”,可年輕人卻早已不理,曾經“罰錢也要生”,如今“給錢也不生”。
壓力、焦慮、擺爛……當提到適婚青年,各種新詞紛至沓來,連官方也感到無力。
老一輩對香火的執念
“傳宗接代”這四個字,曾是很多家庭的座右銘,尤其是老一輩。
那時候,“香火延續”被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甚至可以說,是家族榮譽的象征。
對于他們來說,結婚生子幾乎成了人生的唯一任務,而沒有孩子,就好像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老一輩的父母,早早把“任務”交給了自己,他們不太關心自己是否有時間享受生活,孩子的未來就是他們的未來。
結婚的年紀到了,生孩子的年紀也緊接著到,男孩還是女孩?似乎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代得有后,再有后才行!
不論家里經濟如何,老一輩總會勉力養育三個、四個孩子,認為這樣才算完成了“傳宗接代”的偉大使命。
如果沒能做到,常常會覺得愧對祖先,像是對不起家族的歷史。
這種觀念扎根在老一輩心里,深得無比牢固,婚姻和孩子,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人生的理所當然,是必須達成的目標。
無論條件如何,心里總有一種“不能沒有孩子”的執念,如果到了一定年紀還沒結婚,或者沒孩子,幾乎會被視作不正常,或者說是對社會、家庭的不負責任。
然而,時代在變,年輕人的想法卻完全不一樣了,如今的年輕人,經濟條件越來越好,思想也越來越開放。
許多年輕人覺得,結婚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而是為了自己的幸福。至于生孩子,很多人直言不諱:“我自己一個人過得挺好,憑啥要生個孩子把自己綁住?”
這種態度,早已超越了老一輩的傳統觀念。
“斷絕香火”的危機
新觀念可以有,但危機也隨之而來,以前的中國,生孩子可不像現在這么隨意,那個時候,政府鼓勵大家少生,甚至能給你罰款、搞計劃生育,反正少一個孩子,少一個麻煩。
很多家庭為了避免超生,寧愿藏起來偷偷生,家里的“生育任務”幾乎成了人生的大事,超生被視為“罪過”。
可是,誰能想到,30年后,情況會發生如此戲劇性的變化。
當年的計生干部大概也不會料到,今天他們會站在講臺上,跟年輕人說:“生,生,生!趕緊生,三胎都有補貼!”
什么?補貼?真金白銀擺在眼前,國家也開始催著大家生孩子了。
可是,年輕人一反常態,政策再怎么出臺,現實卻是:生育的決定,早就不是政府能控制得了的。
這種困境,絕對不是中國獨有的,鄰居日本、韓國更慘,生育率直接掉得讓人不敢直視,尤其是韓國,首爾的生育率低到0.59,感覺像是個即將消失的城市。
房價貴得離譜,教育壓力大,職場競爭激烈,大家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結果全世界的年輕人,都選擇沉默——誰有精力去生孩子?
而現在,年輕人選擇不生的后果開始顯現了,新生兒的數量直線下降,國家人口老齡化加劇。工廠和工地上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曾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今缺少了核心力量。
未來誰來建高樓大廈?誰來修理手機?養老金的缺口越來越大,年輕人一個人要養活的,不再只是父母,而是更多的長輩,這種壓力,想一想都讓人頭大。
最早感受到寒意的,莫過于那些“靠孩子吃飯”的行業了,幼兒園招生困難,婦產科漸漸沒生意,母嬰店的奶粉成了積灰的古董。
整個社會仿佛按下了慢放鍵,年輕人不再結婚,不再生孩子,消費力下降,經濟活力也跟著下降。
最可怕的是,這一切都可能變成一個“低生育陷阱”。
低生育成為社會習慣后,想再回頭幾乎是不可能的,就像掉進流沙,越掙扎越深,未來的挑戰,可能比我們現在想象的還要更嚴峻。
年輕人的壓力
確實年輕人不愿結婚、不愿生孩子,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現象。
各種熱搜討論婚姻對男女的影響,尤其是關于男性和女性在婚姻中的壓力,大家紛紛吐槽婚后的瑣事和不易。
有些男人認為婚姻像是把大山壓在身上,不僅要孝敬父母,還要承擔對妻子和孩子的責任。而女人呢,過得比男人還辛苦,除了做家務,還得精打細算,生活中的每一分錢都得小心翼翼。
婚姻和育兒的重擔,讓很多人干脆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
要說原因,最根本的還是經濟問題,現在,很多人都面臨著就業難和生活壓力大。
即便有工作,面對天文數字的房價和日益上漲的生活成本,也只能搖頭嘆息。
對于很多人來說,若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哪里敢去結婚生子呢?
尤其是孩子的養育成本,更是讓人卻步不前。
父母們往往從孩子出生開始,就不得不為孩子的教育、未來做出各種計劃。比如那些早教班、興趣班,光是這些就得花費不少。
而且,孩子的養育不僅是花錢,還需要時間,一個女性懷胎十月,從孩子出生到上學,前后可能得付出六年的時間。
這對于很多職業女性來說,意味著要暫時放棄自己的事業,回歸家庭。
這一回歸,就是數年,等到孩子上了小學,女性再回職場時,已經力不從心,這也讓很多女性對生育望而卻步。
此外,近年來,我國的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平均初婚年齡已經推遲到28歲。
出生人口更是年年下降,2022年下降到956萬人,2023年直接降至902萬人,創下歷史新低。
政府提出的“生二胎”、“生三胎”政策,效果不顯,愿意生三胎的家庭依然寥寥無幾。
現在的年輕人,除了壓力巨大之外,還是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
他們不僅要面對生活成本的上漲,還得應對未來養老、經濟負擔等一系列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生孩子似乎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該怎么辦?#優質圖文扶持計劃#
生育率低的情況,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出手,像是撒下了一把又一把的“生育鼓勵政策”,但效果呢?就像是對著干涸的池塘撒水,能有多少效果呢?
實際的壓力,像一層厚厚的霧霾,困住了每一個想要呼吸自由的年輕人。
國家的“生二胎”“生三胎”的鼓勵,甚至各種補貼和福利政策,不管怎么出手,年輕人還是不為所動。
為什么?因為生孩子的成本和壓力太大,遠遠超過了政策補貼能夠彌補的部分。
這種心酸有誰能夠理解?若真心希望提高生育率,何不從根本上改造社會結構,真正為家庭提供平等的支持?讓工作和生活有一個更好的平衡,而不是“你生,你負責”。
再加上社會對生育的刻板印象,傳統觀念依舊在約束著每個人的選擇。
對于一個年輕女性來說,生了孩子的那一刻,似乎就意味著告別了個人的未來。
所以說不僅要考慮“生育鼓勵”政策,更需要對女性的“職業重返”提供有效保障,才算是真正解決問題。
不僅僅是放松管制這么簡單,如果不能從源頭解決成本問題,那么生育率只會繼續低迷下去。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