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最后一輪”談判即將到來,美國不許中國做一件事,話音剛落,中方就給美上了一課。那么,這一次美國不許中國做什么?中方又是如何反制的?
中美第三輪關稅談判即將開始,美國又開始整幺蛾子。先是特朗普突然發表聲明,說“中美談判已進入收尾階段”,雙方“接近達成協議”;但另一邊的美國財長貝森特則稱,談判將討論延長24%關稅的暫緩期。這些表態互相矛盾,反映出美方的分歧和搖擺,同時也引發一個猜測——此次談判是否將是中美之間的“最后一輪”。
如果這輪談判真是“最后一輪”,那說明雙方要么達成協議,要么攤牌。但從現有信息分析,這輪談判的更多可能是“緩兵之計”,美方在逼中國就范的同時,也想避免關稅到期后貿易戰再度升級,因此談判更像是一種維穩操作。
基于此,貝森特這次也是提出了新的條件:不許中國買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這一禁令實質上起源于特朗普的一項“二級制裁”令,其為了促使俄烏停戰,宣布要在“50天后”對俄羅斯加征100%的關稅,還揚言要對所有從俄購買石油的國家同樣加稅,中國自然被列入名單。至于伊朗,美國也從未放棄過對其石油出口的打壓,而今,美方將這兩國與中國的關系打包歸入談判內容,是明顯越界。
分析來看,美方意圖也不難猜,無非是拿能源問題當籌碼,逼迫中國在其他領域讓步。但中方沒有被這套邏輯帶偏,發言人回應明確表示,中俄、中伊之間的能源合作屬于正常貿易行為,符合國際法和市場原則,不容美方干涉。
更進一步的動作,則是在第一時間與俄伊召開三方會談,直接探討合作和制裁問題,態度堅決、目標明確。這說明中俄伊之間的合作將走得更遠,不會因美方的威脅而退縮。美國試圖通過打壓能源合作來穩住石油美元體系,維持全球金融霸權,但中國這次的回應恰恰點到了它最在意的痛處。
而中方的還擊不止于此,資料顯示,中方已經對美能源進口做出了實質動作——幾乎全面清零。據海關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已不再從美國進口煤炭、原油和液化天然氣,這是三年來首次全面“斷供”。數據顯示,去年同期中方從美進口原油的金額接近8億美元,如今為零。
對美國而言,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液化天然氣、原油和煤炭是美國主要出口產品之一。而美國能源出口本就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嚴重,如今遭遇這一波“清零”,對其能源產業無異于雪上加霜。尤其是頁巖油行業,長期依賴中國市場,一旦失去這一出口大戶,面臨的是產能過剩和價格暴跌的雙重壓力。
這還只是開始,中方還有更多可動用的籌碼,比如擴大稀土出口管制、進一步推進去美元化、加強與中東和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這些都足以對美國施加持續性壓力。中方并不希望走到這一步,但如果美方執意挑釁,中國也不會客氣。可以說,此次中方也是用行動給美方“上了一課”。
至于此次談判,從當前局勢看,8月12日是90天關稅“休戰期”的最后期限,如果不能達成協議,一些暫停加征的關稅將自動恢復,這使得本輪談判充滿變數,但也提供一個緩沖窗口。最可能的結果是,雙方或將先宣布延長“休戰期”,避免關稅重啟帶來的震蕩,再尋找新談判空間。
從特朗普政府的表現來看,美國更像是在打一場“拉鋸戰”。一方面頻頻挑釁,試圖通過談判壓縮中國戰略空間;另一方面也在緩和局勢,以免影響國內經濟和選情。而中國在反制的同時也沒有關閉談判大門,用實際行動展示了自己的理性和克制。
總之,從貿易到能源,從稅率到主權,從關稅戰到全領域博弈,中美之間這場博弈注定不會輕易結束。但無論局勢怎么變化,有一點已經非常明確——中國不會接受任何不對等的談判,更不會容忍他國干涉自己的外交決策。
中美之間的下一輪博弈,或許還在路上,但這一次,中國已經不是坐等談判結果的一方。是對話還是對抗,美國最好自己選清楚,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就看美國能不能聽進去這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