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叱咤風云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獨領風騷、風格絕殊的偉大詩人,他的詩詞數量雖然不多,但氣勢恢宏、意境高遠,讀起來總能讓人熱血沸騰。
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鏗鏘的語言,總是給人以前行的力量。
第一首:《沁園春·長沙》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沁園春·長沙》中的這一千古名句,道出了青年毛主席對國家命運的深刻思考。
1925年秋,32歲的毛主席站在湘江之畔,望著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壯麗景色,寫下這首《沁園春·長沙》。
這首詞上闋寫景氣勢恢宏,下闋抒情意氣風發,"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既是對往昔崢嶸歲月的追憶,更是對革命同仁的呼喚。
第二首:《憶秦娥·婁山關》
在毛主席創作的上百首詩詞中,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據說是他最為得意的一首。
那時遵義會議剛剛結束,毛主席重新獲得了紅軍的指揮權,在他的指揮下,紅軍紅軍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二渡赤水河,回師黔北,再克婁山關,取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毛主席高興之余,寫下了這首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全詞充滿了豪放的氣勢、樂觀的精神,給人鼓舞,給人力量,讓人對前途充滿了希望。不管道路有多坎坷曲折,只要邁步從頭越,希望就在前頭。
第三首:《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首詞以舉重若輕的筆觸,描繪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轉移。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歷經千辛萬苦到達陜北,毛主席回顧這一驚心動魄的征程,卻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意象將萬水千山化為腳下微物。這種將巨大苦難詩意化的處理方式,正是革命浪漫主義的典型表現——不是回避困難,而是以超越的姿態面對困難。
更令人驚嘆的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結句,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提升到審美境界,苦難被轉化為勝利的鋪墊,體現了革命者對理想追求的堅定信念。
第四首:《沁園春·雪》
這是毛主席流傳最廣的詞作之一,創作于1936年2月,當時毛主席率紅軍東渡黃河準備開赴抗日前線。站在陜北高原眺望被白雪覆蓋的壯麗河山,詩人心中涌起的是對祖國命運的關切。
詞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既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現實的思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每每讀來,都讓人熱血沸騰。
第五首:《浪淘沙·北戴河》
這首詞創作于1954年夏,當時新中國正開始社會主義建設。毛主席在北戴河辦公期間遭遇暴雨,觸景生情聯想到歷史上的曹操東征。
詞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將現實景象與歷史典故交織,"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則巧妙點出新舊社會的對比。
這首詞展現了革命勝利后領導人的心境變化——從激烈斗爭轉向對歷史與現實的深沉思考,藝術風格也從激昂豪放轉向含蓄深邃,體現了毛主席詩詞創作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