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園,探訪城市記憶;直面職場,解鎖職業密碼……今年夏天,華東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300余名七年級學生分組走進51家不同行業的單位,跟隨職業導師開展為期5天的浸潤式體驗學習。初中生職業體驗,帶來怎樣的收獲?
【對話“特殊的老師”】
職業體驗的第一課,在半馬蘇河驛站·長風灣黨群服務中心來了一位“特殊的老師”。宋增光是一位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餓了么外賣騎手,也是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和同學們講述了風雨無阻的奔波,從一名貨車司機“逆襲”成為藍騎士培訓講師的艱辛歷程。
“他讓我們一定要珍惜校園時光,珍惜學習機會,在青春時光專注成長,鼓勵我們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華東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學生壽正元和小伙伴們聽了“特殊的老師”對生活的分享,深受觸動,明白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
此次的體驗崗位是長風書院、長風會客廳和英雄鋼筆文創精品館的“小管家”。“我們體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既興奮又緊張。”同學們在職業導師耐心指導下,明白了工作的規范,在熟悉各自負責的場館過程中,不僅了解了“英雄鋼筆”的前世今生,體會到“蜜寶書房”以兒童為本的設計特點,還參觀了“半馬蘇河”文創美學形象展示空間,為后續講解展示活動做好準備。通過這次職業體驗活動,同學們還對今后學習生活中需要培養怎樣的品質,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感悟職業的堅守】
在上海普陀區康養中心,唐瑜淇和小伙伴的體驗崗位是行政助理。從崗前培訓到日常照護,從文化活動到代際互動,短短一周的體驗,大家對康養行業有了全新認知——這里不僅是照料身體的場所,更是滋養心靈的家園。
康養中心二樓護理站,面對因換藥疼痛而情緒不穩定的老人,護理人員輕聲安撫,快速完成操作,即便手背被抓出紅痕,也只是笑著說“習慣了”……這樣的場景讓同學們讀懂了這份職業的責任與堅守——用耐心化解痛苦,用溫柔守護尊嚴。
庭院里的剝豆時光,成了最生動的康養課堂。張奶奶示范剝豆技巧,王爺爺哼著滬劇小調,趙奶奶細致地按大小分豆……瑣碎的勞作里,當青豆堆成小山,同學們忽然明白:康養不僅是照料身體,更是傾聽歲月故事,傳遞代際溫情。
“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新模式,還引入AI健康監測、遠程醫療等。“一周的體驗讓我們領悟到,康養工作既要專業技能,更要愛心與責任。每一次護理、每一句安撫,都是對生命尊嚴的守護。”唐瑜淇說。
【小崗位,大價值】
同學們還走進長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體驗“圖書管理員”崗位,系統學習了圖書分類、報刊整理等核心工作流程,掌握了通過索書號快速定位圖書等實用技能,深入了解圖書館工作的專業要求。在舊書下架過程中,同學們完成了書籍搬運的體力勞動,更在勞動中有了意外收獲,理解了藏書更新和知識迭代。
在長風新村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同學們在各崗位輪崗,協助居民完成辦理申請流程,從一句句感謝中初嘗服務他人的成就感。這次體驗讓同學們熟悉了多項政務流程,更讀懂了基層工作者用專業與熱忱踐行為民服務。
學生體驗“小崗位、大價值”。
學生走進社區。
小崗位也有“大價值”。同學們走進長風新村街道紫御豪庭居委會,體驗“社區工作志愿者”崗位。原來,居委會不只是“管小事”,不僅限于解決小區日常難題,更像一個運轉精密的“小社會”:衛生崗負責垃圾分類、環境維護,文教崗管理愛心讀書角、組織社區文化活動,調解崗化身“社區法官”,處理糾紛,還要組織居民參觀學習,拓寬視野。“如今,居委會還通過科技賦能,助力實現智能化治理,讓社區事務處理更便捷高效。”湯梓屹說。
自2016年華東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啟動“生涯規劃職業體驗”課程,10年來,學校與12大類60余家單位共建職業體驗基地,覆蓋250余種崗位,累計逾3000名學生走出校園開展職業體驗,形成了“校企社”協同育人的完善體系。“每年暑假,學校七年級學生在5至7天的職業體驗中,近距離接觸各行各業普通勞動者,學習基本勞動技能,發現自己的專長,從而培養職業興趣,樹立勞動觀念,形成人生志向,為未來生涯規劃奠定基礎。”校長眭定忠說。
原標題:《“對話”外賣騎手,在社區當志愿者,這些初中生職業體驗帶來哪些收獲》
欄目主編:徐瑞哲 圖片來源:華東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
題圖說明:學生參與職業體驗活動。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許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