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普陀區桃浦智創TOP產城綜合體的白領們多了個午休新去處——上海自然博物館主辦的“博物館Walk”極地生物標本展,將北極熊、馴鹿等8件極地珍稀標本搬進了園區B區2號樓,讓職場人下樓就能開啟一場穿越北極的科普之旅。
午休一小時解鎖“辦公室到北極”穿越
7月25日正午,展覽現場已有不少白領趁著休息時間駐足觀賞。在北極熊標本前,程序員小林正認真閱讀銘牌,了解北極熊的生活習性。“以前午休要么刷手機要么趴桌睡,現在下樓就能看極光形成原理,感覺午休都變充實了?!彼χf。
展覽精心設計了“輕量化”參觀體驗:2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從極地動物標本到生物多樣性知識,每個展品都配有簡明解說。平均20分鐘就能逛完的動線,完美適配白領的碎片化時間。承辦方負責人表示,選擇在園區布展,就是看中“碎片化科普”的潛力,“讓科學知識融入日常,比專程進館更易形成傳播力”。
大自然的奧秘走進園區,讓受眾能多時、多地、多情景地萃取博物館的文化精華,感受博物館的文化魅力?!安┪镳^Walk”是上海科技館為市民提供新型科普空間的全新探索,讓藏品“活”起來,也讓更多人了解標本而拓展的科普新賽道。
科普“下沉” 讓更多空間都成為文化載體
北緯66°34'以北,是北極熊的家園,是苔原與冰原交替的舞臺:冬季冰天雪地,夏季卻藏著勃勃生機。而地球兩端的南北極,像兩頂“白帽子”扣在星球上——這里有半年極晝、半年極夜的奇幻,有讓方向失效的極點(站在北極點,四周都是南?。?,更有地球磁場“漏斗”捕捉的極光:帶電粒子撞上大氣原子,在南北緯67°左右織出綠、紫、粉的光帶,像給地球戴上流動的皇冠。
但這頂“白帽子”正在變薄。展廳里,觀眾能讀懂極地的“前世今生”:從2.7億年前的泛大陸,到5千萬年前南極大陸“漂”到南極;能親手感受磁偏角的奇妙(原來上海的磁北極,比地理北極偏西6°35');更能透過數據看見警示——那些科考隊員帶回的冰芯,不僅藏著地球的“記憶”,更記錄著冰川消融的速度。
北極熊的足跡在減少,苔原的花期在改變,極光下的冰蓋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縮小。這場展覽不只能看見北極的美,更想讓觀眾讀懂:保護這2100萬平方千米的冰封世界,就是守護地球的溫度調節器。
據悉,這場持續至9月25日的展覽,不僅為園區注入科普活力,更成為提升區域吸引力的“軟實力”加分項。
原標題:《極地科普展進駐智創園區,解鎖“辦公樓下的自然課堂”新體驗》
欄目編輯:裘穎瓊 題圖來源:楊玉紅 圖片來源:楊玉紅、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玉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