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6日),2025年成都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世運會”)將迎來史上首次火炬傳遞。這場以“牽手世運 點燃夢想”為主題的活動,將在成都、德陽、眉山三城展開11公里的傳遞旅程。從三星堆博物館的火種采集,到興隆湖濕地公園的收火儀式,火炬不僅承載著體育精神,更串聯起古蜀文明與現代公園城市的脈絡。
跨越千年
古蜀文明與現代活力共燃
作為世運會歷史上首次火炬傳遞,活動開篇便充滿文化厚重感。今天一早,火種采集暨啟動儀式將在德陽三星堆博物館舉行。儀式轉臺融入太陽神鳥與太陽輪圖案,二者緩緩轉動間,采火手將以融入三星堆龍形杖元素的采火棒引燃火種——這根承載著4500年古蜀指紋的器具,讓古老文明與當代體育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隨后,火炬將由120棒火炬手接力傳遞,開啟“古蜀之光”到“現代之城”的文明巡禮。
德陽三星堆博物館。圖據三星堆博物館網站
火炬傳遞路線精心串聯六大點位。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火炬與遺址中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隔空呼應,印證設計中“火源于太陽”的隱喻;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傳遞展現“熊貓家園”的生態魅力;武侯祠的“三國華章”傳遞則讓傳統文化與體育精神碰撞;眉山三蘇祠的儀式別具匠心,廣場中央卷軸鋪展時,三蘇父子“穿越時空”與百名小學生共唱經典,完成“尋跡三蘇”的文化接力。
眉山三蘇祠。侯濤 攝
作為現代公園城市的象征,興隆湖將成為本次火炬傳遞的收火之地,這里不僅見證火炬傳遞的收火,更成為古蜀文明與現代活力的交匯點——跳動的火焰,與湖岸燈光、城市天際線相映,恰似古蜀太陽紋在當代的全新綻放。
興隆湖。馬驥 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從三星堆的青銅紋樣到興隆湖的現代水岸,這場火炬傳遞連接三座城市,跨越千年,讓古蜀文明與當代精神完成了一次溫暖對話。正如火炬配套組件中“超標的”古蜀元素,成都世運會正以獨特方式,向世界展現一座城市的歷史厚度與未來活力。
科創營城
產業與生態融合發展、共同生長
作為本次火炬傳遞的最后一站,興隆湖這片現代公園城市地標承接了來自三星堆、金沙、武侯祠、三蘇祠等點位的文明接力,這里不僅是11公里傳遞里程的終點,更是古蜀元素與當代體育精神的匯聚點。
龍舟爭渡、花海疊翠,四季各有景色的興隆湖從2013年至2025年這十余年間,不僅見證了時光的流轉,更記錄著四川天府新區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先行先試的歷程。
市民在興隆湖劃皮劃艇。馬驥 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024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布新一批3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其中興隆湖上榜案例。近日,為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強化優秀案例示范引領作用,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欄目展播第三批優秀案例,分享了興隆湖超大型城市湖泊治理和生態價值轉化的經驗。
在10余年前,興隆湖還只是一處洼地。2013年,天府新區啟動流域水環境治理,“因勢利導、去害興利、理水營城”,讓這里水質從2017年的Ⅳ類躍提升至Ⅱ類,水生植物覆蓋度從5.28%提升至75.3%,觀測記錄鳥類達181種,連續三年觀測到極危物種青頭潛鴨,興隆湖已成為成都平原重要的水鳥越冬棲息地之一。
成都科學城。馬驥 攝(未經授權請勿轉)
生態“底子”筑牢,促使科創“因子”加速集聚。如今環興隆湖100平方公里區域,已含“科”量極高。西部首個國家實驗室、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拉起5000人人才隊伍,18名院士、981名高層次人才在此扎根?!爸袊h流三號”刷新聚變裝置紀錄,成都超算中心納入國家體系,一系列硬核成果在此誕生。
生態與生產的融合,更體現在“科創反哺生態、產業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中。依托優良生態環境,這里構建起“實驗室+中試平臺+企業”轉化鏈條:399項重大科技項目攻關、31項核心技術突破、14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速超30%。飛秒創芯等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正是“生態引才、人才促產、產業護生態”的縮影。
成都科學城。達霄羽 攝
從洼地到“生態之腎”,從白紙畫圖到科學高地,興隆湖證明,良好生態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這片水域的蛻變,不僅書寫了公園城市的生態答卷,更勾勒出“生態宜產”的未來圖景——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生產活動反哺生態保護,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鮮活樣本。
賽事即生活
譜寫公園城市“生態+”的生動篇章
8月的興隆湖已悄然醞釀著期待——成都世運會的皮劃艇馬拉松、龍舟賽事將在此啟航。這片被國際皮劃艇聯合會(ICF)盛贊的水域,早已不只是賽事場地,更是運動基因與生活氣息交織的樂園,處處透著“生態宜居、煙火滿盈”的鮮活氣息。
“將興隆湖作為龍舟賽比賽場地這一選址得到了國際皮劃艇聯合會(ICF)及世界龍舟協會的高度認可。經過嚴謹論證,最終認定興隆湖的條件完全符合賽事標準,是舉辦龍舟賽事的理想之選?!北緦檬肋\會技術官員、ITO龍舟賽裁判組唯一的中國國際裁判趙曉俐在接受采訪時說。
小朋友在興隆湖劃龍舟,童心逐浪歡。資料圖
賽事未開,興隆湖的運動氛圍已熱氣騰騰。2024年6月的龍舟賽上,環湖綠道擠滿了舉著手機拍照的市民,孩子們趴在欄桿上為劃手加油。10月的測試賽間隙,有老人帶著孫女學習龍舟姿勢,年輕人則借著燈光環湖夜跑。如今的興隆湖,153千米綠道串起“游憩、通行、社區”三級慢行網絡,20處咖啡館與書吧成了運動后的歇腳點。當青頭潛鴨的身影掠過湖面,岸邊既有調試船槳的運動員,也有推著嬰兒車的居民,傍晚的湖岸線總有吉他彈唱的聲音與蟬鳴應和,這就是興隆湖的日常。
興隆湖劃龍舟比賽活動。資料圖 馬驥 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這種“賽事即生活”的氛圍,恰是世運會的初心。作為龍舟賽國際裁判的趙曉俐對此深有感觸:“世運會不是遙不可及的競技秀,而是讓所有人都能參與的狂歡。”她見證著興隆湖從“專業賽場”到“全民樂園”的蛻變——自己創立的水上運動俱樂部里,已經發掘出一批固定會員前來體驗。
憑借著卓越的生態環境和完善的配套設施,興隆湖度假區于2024年被成都旅游標準評定委員會評定為2024年第一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夕照興隆湖,綠道蜿蜒入畫來。馬驥 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從國際賽事的理想舉辦地,到市民共享的生態生活樂園,再到國家3A級旅游景區,興隆湖以生態為基底,以賽事為紐帶,不斷拓展“生態+”的無限可能,書寫著公園城市建設的生動篇章。8月的世運會,將成為它向世界展示生態之美與城市活力的絕佳舞臺。
記者:劉杰
封面攝影:馬驥(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編輯:張胤、侯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