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錢包在參觀過程中不小心丟了,里面有3000元現金,還有身份證、銀行卡等重要證件。當時急得滿頭大汗,沒想到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這么上心,這么快就幫我找回來了,真是太感謝了!”
近日,江蘇常州的朱先生專程來到我館,將一面印著“為民解憂 情系百姓”的錦旗送到工作人員手中。暑期觀眾參觀熱情高漲,場館運行壓力隨之增加,這面錦旗的背后,是紀念館全體一線人員的傾情付出……
01
“一個咨詢電話常常要30分鐘”
為了服務更多觀眾,今年4月以來,紀念館延長咨詢電話的接聽時間,每天8點至20點鈴聲不斷。據統計,7月以來,紀念館客服每日接聽咨詢電話超千個。為了更好地服務觀眾,每天至少6位客服專員接聽電話,保證最大接聽量。
應文靜是熱線接聽者之一,一天下來要接200多個電話。她說:“一個電話常常要30分鐘。我們要耐心細致地解答,站在觀眾的角度,幫他們解決問題。”
客服團隊每天還會復盤觀眾訴求,完善觀眾高頻問題庫,盡最大努力讓觀眾在掛斷電話時,問題得以解決,心情得到舒展。
02
“紀念館首次推出應屆高考生免預約政策”
為了方便應屆高考生入館參觀,紀念館今年首次為應屆高考生(含普通高考生、職校高考考生、單招考生)提供優待政策。這一便民政策實施后,全國各地的高考生紛至沓來,9號門的工作人員格外忙碌。截至目前,我館暑期接待應屆高考生達1.3萬人。
客服人員陸燕說:“高考生剛剛經歷人生大考,即將邁入新的階段。紀念館今年首次推出應屆高考生免預約政策,就是讓這些學生更便捷地進館參觀,感受這段歷史。”
今年暑期前,9號門咨詢窗口的工作人員提前熟悉政策細節,優化辦理流程,確保每一位符合條件的學生都能快速、有序地進入紀念館。
03
“這些話一天要重復上百遍、上千遍”
“請大家提前準備好身份證”“往這邊走,跟著指示牌就能進展廳”…… 紀念館1號門的閘機口,安保人員的聲音此起彼伏,他們一邊麻利地引導觀眾有序通過閘機,一邊側身解答各種疑問,后背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出痕跡。
安保主管薛寧說:“這些話工作人員一天要重復上百遍、上千遍。這份工作看似簡單,實則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既要盯著閘機口,確保每位觀眾順利入館,又得隨時回應觀眾的需求。”
04
“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安心、有序地參觀”
7月7日,紀念館導覽員肖浩早早地來到公祭廣場,為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主題教育活動做準備。起身、抬腿、落步……他與同事一遍遍打磨抬花圈的動作,把對歷史的敬畏融入每一個細節里。
每逢紀念館舉行升國旗或悼念活動,肖浩總會出現在隊伍中。他曾是一名儀仗兵,退伍后轉身成為助覽工作者。他說:“崗位變了,但為民服務的初心不曾改變。現在我守護的是觀眾,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安心、有序地參觀紀念館。”
05
“每天有40多名保潔人員在崗”
暑假期間客流量增加,為確保場館干凈整潔,紀念館增派保潔人員,加大清掃頻次。
保潔主管楊俊芝介紹道:“暑假期間,保潔人員的工作時間比原先增加了一個小時,每天有40多名保潔人員在崗,負責場館的衛生。”
“每天這么多人來參觀,我們要保證場館干凈整潔,讓觀眾在舒適的環境中銘記歷史。”保潔人員辛懿萍樸實的話語中,透露出堅守和責任。
06
“用最真摯、最敬畏的心去演奏”
悠揚的旋律從紀念館尾廳傳來,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落座,靜靜聆聽。志愿者楊夢旭為觀眾演奏《和平吹拂紫金草》《蠶豆歌》等曲目。
楊夢旭說:“在紀念館彈琴,心情是極其沉重而肅穆的。我會用最真摯、最敬畏的心去演奏,希望琴聲能觸及觀眾的內心,喚起大家對歷史的敬畏,以及對和平與生命的珍視。”
今年暑期,紀念館精心籌備“和平之聲”藝術展演和“祭憶之聲”誦讀活動,為觀眾的歷史尋訪之旅增添一份深度。
07
“隨時應對觀眾中暑等突發狀況”
高溫天氣下,紀念館醫療志愿者時刻待命,每天至少處理5起觀眾中暑情況。觀眾身體不適時,醫療志愿者迅速趕到現場,將觀眾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采取喂服藿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措施。
醫療志愿者蔣陵業已在我館志愿服務6年,她說:“我們配備齊全的急救設備和藥品,定時在館內巡邏,隨時應對觀眾中暑等突發狀況,保障觀眾的健康和安全。”
08
“一天在存包處來來回回走了快兩萬步”
在觀眾存包處,一排排行李井然有序地碼放在貨架上。分類、編號、存放……18歲的應屆高考生周叔言身穿紫色馬甲,穿梭在貨架與觀眾之間。
說起存包的門道,周叔言輕車熟路:“每10個大件行李箱編為一組分開區域存放,這樣取包既快又準。”
“在高中畢業即將步入大學的暑假,來紀念館做志愿者特別有意義。” 周叔言說,“一天在存包處來來回回走了快兩萬步,我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以及為他人服務的快樂。”
09
“把這段歷史記憶傳承下去”
這個暑期,高中剛畢業的駱筱薇來到紀念館做志愿者。炎炎烈日下,她和工作人員一同拎著慰問品,上門看望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我的年齡比幸存者龔德年老人的重孫還要小,老人囑托我們要努力學習,我們約定明年再來看望他。”駱筱薇說,“ 我覺得肩上沉甸甸的, 能為幸存者老人多做些事,把這段歷史記憶傳承下去,再熱再累都值得。”
10
“我的成長與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密不可分”
酷暑時節,南京地表溫度達50°C,來自東南大學的學生志愿者傅之語為觀眾發放菊花。她說,雖然天氣炎熱,但能在這個特殊的地方做志愿服務,很有意義。
“作為一個在南京長大的孩子,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與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密不可分。”她說,“看到觀眾莊重地接過菊花,走向公祭廣場,我感受到大家對歷史的敬畏,也更加明白自己的責任。”
這個夏天
我館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們
堅守崗位
為觀眾的歷史之旅
增添一份保障
·編 輯:紀念館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