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四川遂寧一名公職人員孫先生兼職送外賣的新聞引發熱議。這位曾在消防系統工作12年的轉業干部,如今在紀檢部門任職,每天下班后騎電動車送外賣3小時,日賺100多元。他形容這份兼職“像打游戲做任務一樣快樂”,并坦言“沒覺得掉面子,都是服務行業”。
這一事件之所以引發廣泛討論,不僅因為它打破了公眾對“體制內=穩定高薪”的刻板印象,更因為它折射出一個更殘酷的現實,當公職人員都不得不靠副業補貼家用時,普通人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
在許多人的想象中,公務員意味著“鐵飯碗”“高福利”,甚至“灰色收入”。但現實是,中西部地區基層公務員的月薪普遍在3000-6000元區間。孫先生所在的遂寧,作為四川的三線城市,公務員薪資水平并不高,盡管工作穩定,但面對房貸、育兒、醫療等剛性支出,僅靠工資很難維持“體面生活”。
孫先生的案例并非孤例,他的同事中,有人下班后跑網約車,有人周末擺攤賣手工飾品,還有人利用專業技能接私活。這些現象共同指向一個問題:如果連體制內人員都需要兼職才能維持生活,普通打工人的處境只會更艱難。
孫先生的兼職行為符合現行政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規定,公職人員可從事體力勞動類副業,前提是不影響本職工作、提前報備、避免利益沖突。然而,輿論仍存在爭議:公職人員兼職送外賣,是否擠占了全職騎手的生存空間?
有網友尖銳指出:“你有穩定工資,可以兼職送外賣,可你多賺一百塊,那些只能靠送外賣養家的失業者就少賺一百塊?!痹诮洕滦小⒕蜆I市場萎縮的背景下,任何存量的爭奪都會被放大。外賣行業本就競爭激烈,全職騎手面臨平臺算法壓榨、超時罰款、缺乏社保等問題1,如今又多了“鐵飯碗”群體的競爭,生存壓力進一步加劇。
但問題的核心并不在于公職人員該不該兼職,而在于為什么送外賣、跑滴滴這類低門檻、高強度、弱保障的工作,成了越來越多人(包括失業者、基層公務員)的“救命稻草”?
公職人員兼職送外賣,本質上是一個經濟信號,如果連體制內群體都感到經濟壓力,普通人的處境只會更糟。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行業調整,地方財政吃緊,部分地區的公務員薪資甚至出現拖欠。與此同時,物價上漲、教育醫療成本攀升,讓“穩定工作”不再等同于“無憂生活”。
孫先生的故事之所以引發共鳴,是因為它戳破了“體制內=高枕無憂”的幻覺。當公務員都不得不兼職時,說明經濟真的不樂觀。
如今的政策已更加人性化,允許公職人員在合規前提下從事副業7。這被視為一種進步,承認了基層公務員的經濟壓力,并給予他們合法的增收渠道。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為什么不能提高基層公務員的工資,讓他們不必靠兼職維持生活? 如果副業成為剛需,是否意味著體制內的薪酬體系已與現實脫節?專家建議,長期來看,應優化公務員薪酬結構,使其與當地生活成本匹配,而非讓基層人員被迫“八小時外謀生”。
孫先生送外賣的新聞,表面上看是一個關于“勞動尊嚴”的故事,但更深層次上,它揭示了當前經濟的真實狀況,即增長放緩、就業壓力、收入焦慮。
公職人員兼職送外賣,或許合規,甚至值得尊重,但它傳遞的信號令人不安,如果連“鐵飯碗”都端不穩,普通人的飯碗又該如何保障?
經濟下行時,每個人都在尋找生存之道,有人送外賣,有人擺地攤,有人做直播。但真正的解決方案,不應是讓更多人擠進零工經濟,而是推動經濟復蘇、優化收入分配、提高社會保障,讓所有人,無論是公務員還是外賣騎手,都能靠主業體面生活,而非被迫“打兩份工”才能維持生計。
當“副業剛需”成為普遍現象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奮斗,更是整個經濟的隱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