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馮德萊恩訪華已經結束,離開人民大會堂時,說了23個字非常重要。
24號,訪華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人民大會堂獲得了中方的最高規格待遇,雙方在中國、歐盟旗幟面前友好握手,隨后舉行會談。目前的情況是,馮德萊恩已經離開人民大會堂,結束北京之行。那么,中歐這次接觸,有哪些看點呢?
馮德萊恩的23字表態:暗藏中歐關系的微妙博弈
馮德萊恩離開人民大會堂時,對著鏡頭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中歐需要在競爭中合作,維護多邊主義,為未來50年定調。"這句話只有23個字,卻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中歐關系的復雜密碼鎖。要知道,馮德萊恩此行可是帶著"雙重面孔"來的——前腳剛在歐洲議會大談"去風險",后腳就坐上飛往北京的專機,這種反差本身就很值得琢磨。
這話里藏著三個玄機。首先,"競爭中合作"的提法,正好呼應了歐盟給中歐關系定的"合作伙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三重定位。但問題在于,歐盟最近越來越把"競爭"和"對手"擺在臺面上說。就拿上個月歐盟通過的《人工智能法案》來說,明里暗里都是針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限制。可馮德萊恩在人民大會堂卻特意強調"合作",這背后可能是歐洲企業界的壓力——大眾、空客這些巨頭,每年在中國市場能賺幾百億歐元,他們可不希望中歐關系真的鬧僵。
其次,"維護多邊主義"的說法,聽起來冠冕堂皇,實則另有深意。這幾年美國搞單邊主義,逼著歐洲選邊站,歐盟心里其實挺憋屈的。馮德萊恩這話,一方面是說給華盛頓聽的:歐盟不想完全當美國的應聲蟲;另一方面也是給中國吃定心丸:在WTO改革、氣候變化這些事兒上,歐洲還是愿意跟中國合作的。不過話又說回來,歐盟前腳剛跟著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后腳就談多邊主義,多少有點心口不一。
最值得玩味的是"為未來50年定調"這句話。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按理說該好好慶祝一番,可雙方關系卻有點"中年危機"的味道。馮德萊恩這話,表面上是想給中歐關系定個長期基調,實際上卻暴露了歐洲的焦慮——他們既怕中國發展太快搶了飯碗,又怕美國把他們當棋子擺弄。這種糾結心態,在她訪華前的一系列動作里體現得淋漓盡致:一邊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一邊又派代表團來談稀土合作。
中歐關系的三大壓艙石:經貿、科技、地緣
別看中歐最近吵吵鬧鬧,但雙方關系的底子還在。最關鍵的就是三塊"壓艙石",哪一塊都動不得。
第一塊是經貿。2024年中歐貿易額超過9300億美元,相當于每天有25億美元的貨物在中歐之間流動。德國大眾集團在中國每賣三輛車,就有一輛是在中國生產的;法國歐萊雅集團的全球營收里,中國市場占了近20%。這種深度綁定,讓歐洲企業界成了"挺華派"的主力軍。今年3月,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專門發聲明,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理由很直接:"這會讓德國車企每年損失幾十億歐元"。
第二塊是科技。雖說歐盟最近在搞《人工智能法案》、限制稀土進口,但雙方在科技領域的合作還是剪不斷理還亂。中國在新能源汽車、5G應用上有市場優勢,歐洲在基礎研發、精密制造上有技術積累。就拿空客來說,他們最新的A350客機,有20%的零部件是中國企業生產的;而中國商飛的C919,也離不開歐洲供應商的發動機技術。這種互補性,讓雙方在科技領域形成了"斗而不破"的微妙平衡。
第三塊是地緣。在俄烏戰爭、中東局勢這些國際問題上,中歐雖然立場不完全一致,但都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問題。今年6月,中歐共同發表《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承諾在203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45%。這種合作,既是應對全球挑戰的需要,也是中歐在國際舞臺上爭取話語權的重要手段。畢竟,在特朗普政府退群毀約、單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歐合作能給世界注入一些穩定性。
不過,這三塊壓艙石現在都有點搖晃。經貿上,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中國則限制稀土出口,雙方的貿易摩擦有升級的風險。科技上,歐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中國企業的數據必須存放在歐洲服務器,這讓華為、字節跳動等公司很頭疼。地緣上,歐盟內部對華態度分化嚴重:德國、法國主張"務實合作",波蘭、立陶宛卻緊跟美國步伐,時不時在人權問題上找茬。
馮德萊恩的對華矛盾心態:既要合作又要對抗
馮德萊恩這次訪華,就像走鋼絲一樣,在合作與對抗之間小心翼翼地找平衡。這種矛盾心態,從她的言行里就能看出來。
一方面,她在記者會上公開表示"歐盟不尋求與中國脫鉤",還同意建立升級版的出口管制對話機制。這背后,是歐洲企業界的強烈訴求。大眾集團CEO迪斯在訪華前就放話:"如果歐盟繼續對華強硬,我們將不得不調整在華投資計劃"。另一方面,她又在歐洲議會大談"去風險",要求中國在市場準入、產能過剩等問題上讓步。這種"兩面派"做法,讓不少歐洲媒體都看不下去了,《金融時報》評論說:"馮德萊恩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
更有意思的是,馮德萊恩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訪華前,她宣稱"除非中國承諾更大幅度的減排目標,否則不會簽署氣候協議";可到了北京,卻主動提出要和中國共同推動《巴黎協定》的實施。這種轉變,既有歐洲能源危機的現實考量——歐盟40%的天然氣依賴進口,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對他們太重要了;也有地緣政治的算計——想通過氣候合作,在中美之間找個"中間地帶"。
這種矛盾心態,其實反映了歐盟的戰略困境。一方面,他們想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分享市場紅利;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崛起會威脅到歐洲的地位。就像西班牙前外交大臣阿蘭查·岡薩雷斯說的:"歐盟既想當全球規則的制定者,又不想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種心態讓中歐關系變得很擰巴"。而馮德萊恩作為歐盟的"掌門人",不得不在這種夾縫中求生存,既要安撫美國的"老大哥",又要討好中國的"大客戶",還要擺平歐盟內部的"窩里斗"。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