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投票于26日下午4時落幕,最終結果讓民進黨和挺綠罷團大失所望,24席藍委無人落馬,大罷免大翻車,島內民眾對執政者選輸掀桌作出徹底否定。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晚間率北市五席藍委表示,不能選輸還要大惡罷,賴清德應該出面跟臺灣人道歉,好好檢討,在全世界拼經濟時,臺灣要做什么?
自去年1月13日“大選”結束,由于失去立法機構席次優勢,為扭轉朝小野大的被動局面,民進黨開始醞釀政治反撲。
柯建民大罷免圖謀成空,大罷免變大翻車。(臺媒)
國、眾兩黨2024年3月聯手在立法機構推動改革法案,即便聽證權、調查權,領導人來院做諮文報告時要即問即答,承襲的都是民進黨昔日主張,但執政黨仍然以“假改革真擴權”的理由,煽動側翼團體發起“青鳥行動”,運動延續至當年底。
此后,藍白再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及“財政收支劃分法”,“青鳥行動”延伸至基層罷免連署,鎖定國民黨籍區域“立委”,并于2025年2月至5月期間完成兩階段連署,臺“中選會”陸續完成審查。
國民黨被動因應,發動“以罷制罷”,由于準備不足和藍營領導者接連開錯戰場,罷綠委無一成案,一度重挫藍營士氣。這波罷免潮自2024開始醞釀,歷經提案、連署、審查與公告,于今年7月正式進入投票階段,成為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行動。
大罷免是府院黨選輸掀桌蓄謀已久的政治惡謀,是曲解原本針對個別不適任民代的罷免制度,以此對在野黨“立委”進行無差別攻擊,過程中,民進黨利用手中的權力判定善惡是非,由于25%選票就可罷免成功的低門檻,加上民進黨在多數選區都有超過四成的支持度,執政者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仇恨動員,妄圖最大程度凝聚深綠選民。在這樣煽動之下,哪怕罷團領銜人私德敗壞、屢屢形象翻車,只要祭出“抗中”牌,綠營支持者也不以為意,大罷免發展成到最后,變成身份認同表態,是不是臺灣人,是否挺“獨”,成了挺罷者的最高道德。
大罷免進行到尾聲,賴清德也從幕后走到臺前,展開斗爭在野十講,妄圖添柴加火。罷團還列出“十藍委獵殺名單”,藍營內部也評估有4+2席是危險名單,且內部民調顯示,不同意罷免者雖然占多數,但是投票意愿卻低于罷免方,不少地區呈現五五波,燒起危機感。
在選前黃金周,藍營精銳盡出,全力催票。(臺媒)
今天的投票結果讓民進黨大跌眼鏡,原本告急的藍委選區全部守住,島內民眾用實際行動否定了選輸就要掀桌的惡謀,給予撕裂臺灣社會的執政者當頭一棒。
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守住既有席次的藍委們經過苦戰被“扒了一層皮”,不過是回到了去年1月13日“大選”過后的政治態勢,對國民黨也難稱勝利。而“抗中牌”的失效并不是藍營兩岸路線的成功,國民黨自始至終也沒有跳脫對手設定的戰場。從四二六凱道集結到選前面對綠媒操弄的“搶奪賀電”風波,藍營政治人物無一例外選擇拿香跟拜,用所謂大陸“威脅”和惡罷相提并論,在壓縮民進黨操弄統獨議題的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島內社會對大陸的敵意。
當藍營始終停留在低層次的選舉思維,為了應對大罷免,懼怕對手“抹紅”,去年馬辦執行長蕭旭岑拋出的廢“反滲透法”,破除兩岸交流障礙的主張,國民黨至今不敢做出更積極的響應。從這個角度看,這場大罷免,民進黨也在一定程度達成了讓藍營更加畏懼兩岸論述提升的目的,藍委們雖然得到一時喘息,但整個國民黨在戰略上的被動局面并未得到實質扭轉。
今天的投票結果,臺灣民眾用理性選擇證明,在多數人看來罷免的柴火是民進黨添旺的,此前甩鍋在野、昧著良心的綠側翼們只得唾面自干。與此同時,當朝野在攸關兩岸關系的核心問題上并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立場,島內基本的政治格局更不會不因為一次罷免投票而改寫,面對民進黨在罷免失利后可能加碼利用司法打壓在野黨,甚至升高兩岸對抗展開反撲,大罷免大失敗也可能預示新一輪政治斗爭序幕的拉開。
如果藍營領導者認為民進黨就此吞敗,自認為站上道德制高點便向執政者伸出橄欖枝,這樣的“攜手同行共渡難關”,恐怕不會贏得將他們視為“雜質”者的認可,與虎謀皮只恐讓反罷的“勝利”果實葬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