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眾所周知,中國在國際上被稱之為“基建狂魔”。
無論是高鐵,還是水利工程,中國都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但對此,美國不少工程師卻并不贊同。
在他們看來,中國只知道一味的利用水利發電,卻并不知道這其中的危害有多大。
中國的執著
從山川河谷到大江大河,中國地形地貌賦予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二十年間,中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水力發電。
三峽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小浪底、溪洛渡、錦屏等大型水電工程相繼建成。
這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源于對能源安全和環境壓力的現實判斷。
電,是現代社會的“血液”。
而中國這樣一個能源資源稟賦不均的大國,曾長期依賴煤炭作為主力能源。
這種模式既污染嚴重,也在碳中和目標下難以為繼。
相比之下,水電不僅是可再生能源,且零碳排放、運行穩定,是最具經濟性和戰略性的清潔能源之一。
而水電工程的價值,不止發電那么簡單。
并且還能同步承擔防洪、供水、航運、灌溉、生態調度、扶貧開發等多重任務,是真正的綜合性“國之重器”。
走進四川的山地村落,當地村民會告訴,過去山洪一來,整村都提心吊膽。現在有了水庫,才敢安心種地。
這不是宣傳語,而是切身的體驗。
在偏遠地區,小水電解決了數億農民的用電問題。
這也是中國推進“全面小康”的一項基礎工程。
而在大城市,來自水電的電力經由“西電東送”輸送到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為制造業源源不斷供能。
從2004年起,中國水電裝機容量便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截至目前,中國水電年發電量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7%。
其中每5千瓦時電力,就有1千瓦時來自水電。
可想而知,假如沒有水電的支撐,中國的能源結構將面臨怎樣的壓力。
但國際環保組織和西方學者卻對此提出的質疑。
在他們看來,中國大力發展水電會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中國也不回避這些問題。
比如三峽工程建成之初,也確實影響到了一些魚類洄游路線,導致長江部分物種數量下降。
但中國的回應方式,是積極改進。
修建魚道、調整生態流量、開展生態補償,而不是簡單否定整條技術路線。
如今,無論是三峽、白鶴灘,還是新近規劃的金沙江中下游水電工程。
都將生態環境影響評估作為前置條件。
在小水電領域,國家也明確淘汰不合規項目,對老舊電站進行綠色升級。
從制度到技術,中國正在以全球領先的速度,把傳統“大壩思維”轉向“生態優先”。
世界上的不少國家,同樣面臨缺電、缺水、易澇的問題。
中國的水電經驗,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也正逐步影響世界。
中國企業承建了全球超過320座海外水電站,項目遍及亞非拉等地區。
不管是柬埔寨的桑河水電站、老撾的南歐江項目,還是巴基斯坦的蘇基克納里大壩都是中國幫忙修建的。
這些項目不僅為當地帶去電力,還帶來了公路、橋梁、水利系統和就業崗位。
這正是那位美國工程師“摸不透”的地方,中國發展水電,不是為了“爭面子”。
而是在用工程方案推動全球發展議題。
和美國主導下“投資—掠奪—離開”的開發邏輯不同。
中國水電走出去,更多帶有基礎設施共享、互利共贏的意味。
美國的困境
與中國水電欣欣向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正在興起的“拆壩潮”。
如華盛頓州的埃爾瓦大壩、加州的卡拉夫斯大壩,都已陸續拆除。
美方給出的理由是,保護生態。
但細看原因,不難發現更深層的經濟和系統問題。
美國許多水壩建于上世紀中葉,如胡佛大壩、大古力大壩。
而在設計之初缺乏現代生態意識,又由于缺乏維護資金。
如今很多面臨年久失修、潰壩風險。
而美國聯邦政府近50年對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下降超80%。
大量堤壩由地方政府或私營公司管理,維修資金捉襟見肘。
比如,巴爾的摩在2022年就因供水管道系統年久失修。
導致多個以黑人和低收入者為主的社區飲用水中發現大腸桿菌。
水利系統成為美國社會不平等的“縮影”。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拆壩,更多是出于“不得不拆”的被動。
而非“主動環?!钡睦硐?。
當然,中國的水電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
近年來的洪水頻發、生態保護約束增強。
以及社會對大壩移民、生態調度等問題的關注,也對傳統水電項目提出挑戰。
更重要的是,優質的大壩選址資源逐漸減少。
未來的水電發展將更多走向綠色、小型、智能化方向。
比如數字孿生技術的加入,可以實現精準調度、智慧運維。
農村小水電則正從“粗放式開發”向“生態融合式利用”轉型。
這是一場技術、管理、制度的全面演進,也是對那位美國工程師最好的回應。
我們當然知道“里面的危害”,但我們選擇面對、修正、升級,而不是逃避。
結語
中國選擇水電,不是因為它沒有問題。
而是因為它符合現實國情,有利長遠戰略,并能通過制度設計解決短期矛盾。
這種理性與責任,正是中國在能源轉型中展現出來的一種深度治理能力。
相比之下,美國的“水電困境”,更像是放任式市場化管理的后果。
在基礎設施這件事上,國家意志與民眾福祉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所以,與其質疑中國人“為什么修”,不如思考,為什么美國現在只能拆。
一座大壩,不僅僅是水泥與鋼鐵的堆砌,更是一種國家治理能力的體現。
當中國以水電鋪開新時代的綠色之路時,世界是該反思,而非誤解。
握緊工具,也要照見初心。
因為真正可持續的,是責任,而非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