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柬埔寨跟泰國突然爆發沖突,從直接原因上來看,首先是柬埔寨邊境的電詐窩點被泰國視為安全威脅。2025年初,泰國單方面切斷柬邊境供電、網絡及口岸通行,柬方譴責其“侵犯主權”,外交關系急劇惡化。
在處理這場危機時,泰國剛落馬的總理佩通坦(他信之女)與柬埔寨前首相洪森通話,稱其為“叔叔”,并承諾“擺平軍方”。通話曝光后,泰國人覺得那是自家總理在向對方前首相承諾效忠的叛國通話,美女總理當場下臺。
然后呢,泰國和柬埔寨現有臺面上的人只能相互秀肌肉飆狠話,大家都沒有妥協的臺階,于是就打了起來。
這前因后果看起來是不是很草率,我們看來就是一點小事,只要搞掉電信詐騙的窩點,兩國坐下來商談以后該怎么辦,怎么也不會鬧到動武的地步。但是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更像是一言不合直接開打,關系僵到這個地步,必然是因為歷史上兩國有仇。
那柬埔寨和泰國歷史上有仇嗎?有,因為一座寺廟。
說起來,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的歷史淵源深厚而復雜,既有文化交融的紐帶,又有領土沖突的積怨。兩國關系可概括為 “千年共生,百年對峙”。
柬埔寨的前身高棉帝國(吳哥王朝)曾統治中南半島,但14世紀后因內亂衰敗。1431年,暹羅(今泰國)阿瑜陀耶王朝攻陷吳哥城,迫使高棉南遷,吳哥遺跡從此荒廢。此后數百年,暹羅多次入侵柬埔寨,將其變為附屬國,并擄走大量貴族與工匠,埋下民族仇恨的種子。
本來這些歷史上的仇恨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漸漸變淡,但是后來法國人來殖民,又把問題復雜化。
從17、18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陸續來到柬埔寨,最后法國殖民者笑到了最后,他們在1863年與柬埔寨簽訂保護協議,柬埔寨成了法國的保護國,所謂保護就是殖民的意思。法國殖民者在柬埔寨統治時期,經常與泰國因為柬泰邊界劃分問題起沖突。1904年,法國殖民者與泰國當時的暹羅政府簽訂邊界協議,但是關于邊界上一個寺廟的歸屬問題,法國人耍了個小心眼。
這個寺廟名叫柏威夏寺,是緬泰邊境上的一個印度教寺廟。柏威夏寺建于海拔五百二十五米的馬夸山(扁擔山)鷹嘴式摩艾丹崖頂,鷹嘴的嘴尖朝向柬埔寨,嘴的根部朝向泰國。在柬埔寨一側是陡峭的山崖,難以攀爬,香客和游人只能由泰國一側山腳到達山頂的神廟。
所謂爭奪神廟,其實爭奪的就是這個山崖的歸屬。其實從柬埔寨這邊看過去,柏威夏寺就是位于一片斷崖之上,按照正常邊界劃分原則,應該歸泰國。
對于泰國來說,這個寺廟絕不能丟,否則柬埔寨占據整個山崖頂部,只要發起攻擊就能從上而下進攻泰國,軍事優勢過于明顯。
法國當時是殖民者,做事的目標就是不遺余力給當地埋雷。他們在跟泰國商量邊界劃分的時候,雙方同意沿馬夸山山脊劃定邊界。按照這個條約,柏威夏神廟應在泰國境內,但負責勘界的法國軍官在地圖上作弊,涂改分水線,讓柏威夏神廟被劃在法屬高棉一方。
泰方為了主權獨立而急于簽約,也因為地圖知識匱乏,沒有發現地圖被動了手腳,于是泰方對地圖簽字認可。這事直到31年后的1935年,泰國人才發現地圖有問題,卻因為法國太強大,他們只能表示一下不滿,雙方的邊界繼續沿用老地圖。
到了1953年,法國撤軍后,泰國迅速占領柏威夏寺。柬埔寨于1959年訴諸國際法院,1962年法院依據法國地圖裁定寺廟屬柬。泰國表面接受,但堅稱周邊4.6平方公里土地(含450畝爭議區)未明確歸屬。
當時的海牙國際法院其實在這件事上和了稀泥,他們裁定“柬埔寨只擁有柏威夏寺,而不是整座山”。邊界線被劃在該入口通往神廟的第一百八十六級臺階上,將神廟最方便的入口通道劃給泰國。這樣一來,盡管神廟屬于柬埔寨所有,但泰國卻掌握了進出神廟的主通道。
如此和稀泥的裁決自然讓柬泰雙方都不滿意,此后數十年,雙方之間因此沖突不斷,結下了深仇大恨。
2008年柬埔寨將柏威夏寺申遺成功,引發泰國民眾大規模抗議。2011年雙方在寺廟周邊爆發炮戰,造成數十人死亡,3.6萬人流離失所。多年以來,柬泰之間所有的沖突都會引申到柏威夏寺的歸屬上,最后上綱上線成兩敗俱傷的局面。當年的西方殖民者在全世界埋雷,柬泰之間這顆雷就是法國人埋下的。
以后柬泰之間的邊界沖突該如何解決,取決于雙方領導者的智慧,外人除了調停,也沒法解開這么多年的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