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號馮德萊恩走出人民大會堂,跟記者說的23個字,把中歐美的關系挑明了。
當天她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一起,得到中方最高規格接待,在中歐盟旗前握了手,然后進會場談了兩個多小時。
這次會談,中方提了三點:相互尊重、開放合作、踐行多邊主義。
這些話不是官話,是給中歐關系“把了脈”。
“相互尊重”過去常對美國說,現在轉向歐盟,原因藏著歐盟內部的“矛盾”。
德國大眾2023年在中國賣了320萬輛車,占全球銷量35%,要是沒中國市場,大眾全年利潤得少150億歐元;法國歐萊雅去年在中國賺了330億歐元,占比34%,比歐洲本土還高。
這些企業盯著中國錢包,想繼續賺錢。
但東歐的波蘭、捷克,總擔心中國影響力太大,跟著美國喊“人權”,想跟中國保持距離。
中方提“相互尊重”,是給想賺錢的企業“吃顆定心丸”——只要尊重主權,生意能做;也給強硬派“敲敲邊鼓”——別抱美國太緊,務實點比什么都強。
“開放合作”是給中歐經貿定調子。
中歐本來就互補,空客2023年給中國交了114架飛機,占全球交付量18%,要是沒中國訂單,空客的圖盧茲生產線得停一半;中國電動汽車2023年出口到歐盟120萬輛,占了歐盟電動車市場25%,歐洲人買得起的好車,不少是中國造的。
但去年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說我們“低價傾銷”,中方回應得硬:“企業的正當權益,我們肯定保。”中方提“開放合作”,是說可以一起賺錢,但不能“店大欺客”——歐盟市場大,也不能隨便欺負中國企業。
“踐行多邊主義”其實是說別搞單邊制裁。
美國2022年對俄羅斯發起制裁,歐盟跟著湊熱鬧,結果自己能源價格漲了3倍,通脹率到了8.6%,老百姓買天然氣得排隊,中小企業倒閉了12萬家。
中方提“維護國際規則”,不是要掀西方的桌子,是要爭個“理”——規則不是美國說了算,得大家商量著來。
比如氣候變化、疫情防控,這些全球性問題,靠制裁解決不了,得靠多邊合作。
馮德萊恩跟記者說的23個字是:“歐盟加強與中國的貿易關系,與跟美國的關系變壞無關。”這話里有三層意思。
一是說中歐合作是歐盟自己的選擇,不是因為跟美國鬧掰了;二是告訴美國,歐盟不會完全聽你的,經濟利益在那,不能跟中國脫鉤;三是給自己找臺階——畢竟歐盟2023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1200億歐元,對中國是380億歐元,要是跟中國斷了,損失得自己扛。
歐方這次承諾得挺好聽:深化中歐關系,不尋求脫鉤斷鏈,堅持多邊主義。
但能不能做到?
得看后續行動。
比如2021年歐盟凍結了中歐投資協定,理由是“人權問題”,其實是美國施壓。
這次馮德萊恩說不脫鉤,要是接下來還對中國科技企業搞管制,對中國產品搞反傾銷,那話就白說了。
馮德萊恩的23個字,其實是歐盟在中美之間找平衡的心里話。
中歐關系這艘船,要想不翻,得靠務實合作,得靠經濟利益,得靠相互尊重。
畢竟,口號喊得再響,不如德國車企能繼續在中國賣車,不如法國奢侈品能繼續在中國賺錢,不如老百姓能拿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次會談,中方給了“方向”,歐盟給了“態度”。
但接下來的路,得一步步走。
要是歐盟真能放下“意識形態”,跟中國好好合作,那中歐關系能走得更遠;要是還跟著美國跑,那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