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年,60歲的唐玄宗,正式冊封26歲的楊玉環為貴妃。冊封典禮十分盛大,臺下的壽王李瑁,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全程觀看,笑臉相迎。
10天前,他剛剛才在父皇的恩賜下,迎娶了韋昭訓的女兒當壽王妃。如今,他就要開開心心參加前壽王妃的“封妃儀式”。自此之后,楊玉環就是他的小后媽。
典禮結束后,宮里傳出消息,唐玄宗再也不翻牌子了,只和楊貴妃夜夜笙歌。而李瑁這邊,則是閉門不出,安心造娃,好消息一個接一個。
不少人以為壽王傷心地瘋了,用生娃來抵抗。
殊不知,賦閑在家的他,其實無比感激楊玉環。
早在7年前,母親武惠妃去世的時候,李瑁就已經嗅到了不尋常的陰謀。
歷史記載,武惠妃是因為“三王之死”害上了疑心病,心緒不寧,自此一病不起。
請了太醫,也叫了巫師做法,甚至還為這三王改了埋葬的地方,卻始終不奏效。39歲的武惠妃,幾乎在她最受寵,局面最好的時候去世了。
這個理由,昭告天下是夠了,但李瑁絕對不相信。
他深知母親武惠妃的手段。武惠妃,是武則天堂侄的女兒,身上流淌著武氏的血脈,14歲時就已經抓住了唐玄宗的心,自此盛寵不減。
要知道,那會的唐玄宗,年輕氣盛,后宮妃嬪數不勝數,光是兒子就生了30來個,女兒更是不計其數。
在一群女人中脫穎而出,盛寵不衰,還地位穩固,靠的絕對不只是美貌,更有狠辣。
“三王之死”,本來就是武惠妃為了奪嫡,故意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他們被唐玄宗殺了,母親只會高興,絕對不可能被嚇死。
因此,“嚇死”只能是一個用來交代的官方理由。
那么真實理由是什么呢?
李瑁也不知道。
但可以確定的事情,武惠妃之死,對自己的打擊是巨大的。
原本三王被廢,太子之位空懸,武惠妃又是寵妃,李瑁是最有可能成為太子的。但武惠妃一死,朝堂局勢立刻就發生了變化,原本擁立他的人開始左右搖擺。
最終,宰相李林甫看不下去了,試探性地提出壽王適合當太子。可聽到“壽王”二字,唐玄宗沒有說話,李林甫也不敢再說。
又過了一段時間,陪伴唐玄宗幾十年的太監高力士,看出了圣意,直接進言: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言下之意,找個年長當太子,誰也挑不出毛病。
于是太子之位,就落到了誰都想不到的三皇子李亨頭上。
這下,李瑁徹底慌了。
母親去世,他本就有失寵的風險,而今又冊立了其他人為新太子。這就等于,唐玄宗向世人宣告:壽王李瑁這個兒子,我不喜歡了,你們看著辦。
在皇家,失寵的皇子很慘,會被擠兌。
而李瑁更慘,因為他不僅是失寵的皇子,還是一個差點當上太子的、失寵的皇子,不僅會被擠兌,還有可能會太子黨殺掉。
如果要破局,唯一的辦法就是:李瑁永無繼位之可能。
這個可能性要怎么實現呢?
光靠李瑁自己一張嘴說可不行,必須得有實打實的事情做出來。就在這個時候,契機出現了——壽王妃楊玉環。
武惠妃死后,唐玄宗一直郁郁寡歡,見了很多美女都提不起興趣。直到有一天,有人提議壽王妃楊玉環是個“姿質天挺”的女子,唐玄宗順水推舟,把她叫到宮里一看,果真驚為天人。
自此,每次唐玄宗悶了,都會單獨把兒媳楊玉環叫進宮。
日子多了之后,朝堂、民間都開始傳言,唐玄宗看上了自己的親兒媳,壽王李瑁卻在府里當縮頭烏龜。話越傳越難聽。
那這個時候,壽王李瑁在做什么呢?
守孝。
武惠妃死后,李瑁一直在為母親守孝,所以從737年到740年這3年,他對妻妾們都比較冷淡。再加上,楊玉環當上壽王妃好幾年,一直沒能懷孕,在壽王府里一直是個芥蒂。
無子的王妃,地位自然不穩。
對于李瑁來說,此刻的楊玉環,早就不是當初在咸宜公主婚禮上,讓他如癡如醉的女人了。
因此,當高力士提出,讓楊玉環出家、為唐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李瑁是最高興的。
他知道,出家只是前菜,以父皇唐玄宗的好色程度,后續定然會暗通款曲、美人在懷……那他就成了和唐玄宗擁有過同一個女人的皇子了。這樣的皇子,基本上是皇位絕緣體。
一旦絕緣,李瑁的命也就保住了。
為了配合唐玄宗,當高力士把楊玉環帶進道館的時候,李瑁也給自己找了個體面的理由,離開了京城:
撫養過李瑁的寧王,也就是唐玄宗的大哥李成器去世,李瑁請求為寧王守孝。
隨著楊玉環的出家、李瑁的離開,這場搶奪兒媳的風波漸漸平息。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楊玉環在道館“修道”。當然,宮廷里傳言的版本是:“太真妃”和李隆基,在驪山華清池、長安的興慶宮出雙入對……
“太真”,是楊玉環出家時的道號,后面加上個“妃”字,意思不言而喻。
不過,這些,李瑁并不在乎。
他只在乎,自己應該如何在這鮮血宮廷中生存。
5年后,他那好久不出現的父皇唐玄宗,破天荒地找到他,給了他一個賞賜,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
李瑁立刻就知道,父皇大概率不滿足于只和楊玉環搞地下關系,他要把這個關系放到臺面上。
果不其然,在他迎娶壽王妃10天后,“太真”道姑,就被冊封為貴妃。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唐玄宗還玩了個小花招,同時追封了這位貴妃的父親楊玄琰。
楊玄琰原本是楊玉環的生父,但在楊玉環10歲時就去世了。當初,楊玉環為了嫁給壽王妃,是以叔父楊玄璬長女的身份出嫁的。
即,當初的壽王妃,是楊玄璬的長女;而如今的楊貴妃,是楊玄琰的女兒,完全不是一個人。
滿朝文武,都在陪唐玄宗玩這場掩耳盜鈴的故事。最高興的,還要算李瑁。
因為,自此之后,在明面上,誰也不敢再說他和父皇擁有過同一個女人;而在實際上,太子黨再也不會把他放在儲君爭奪的位置上。
接下來,李瑁如果還想要過得好,只需要學會一個字“隱”。
淡出大家的視線,當個閑散王爺就挺好。事實上,他也是這么做的,不理朝政,只讀詩書和女人,孩子生了一個又一個。
756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皇室宗親們逃離長安,一路來到了馬嵬坡歇腳。
李瑁和家眷,也在逃亡的隊伍里。
在這里,他再一次見證了天家的無情。
當將士們站在唐玄宗的營帳門口,叫囂著“殺貴妃”時,李瑁看到了這個71歲男人的表情變化:錯愕、憤怒、妥協、不舍、慶幸……
雙眼猩紅的不舍,便是他對楊貴妃全部的愛。
最終,他一聲令下,71歲的高力士抱著楊貴妃朝佛堂走去。這位絕美的貴妃,最終死在了梨樹下。
楊貴妃死后,禁軍的叫囂聲也停了。唐玄宗的心里,無比慶幸:幸好,他們只殺貴妃,不弒君……
全程圍觀的李瑁,幾乎一眼不發,最后被派去安撫將士們。《舊唐書》中對李瑁在馬嵬坡上的記載很簡單,只有八個字:“流涕奉詔,慰勞軍士。”
他不是馬嵬坡的主角,只是被皇家權謀包裹的旁觀者。
我想,那一刻,李瑁應該無比感激自己此前的布局,一步步將自己從皇家陰暗的權謀中剝離出來。
后來的李瑁,跟著唐玄宗進了四川,也回到了長安。
地點在變,但他的心不變,始終很少參與朝政。
誰當皇帝與他無關,他只當好他的王爺,一直活到56歲才病逝。
也正是因為逐漸淡出了朝政,歷史連他的子女都沒有記載全面,只知道記錄在冊的兒子有5個,女兒數量不詳。
前些年,陽城縣主的墓葬被挖掘出來,在《唐故陽城縣主李應玄墓志銘》上有這樣一行字:玄宗妃武氏生壽王琩,王第二十二女宮字曰應玄,母妃韋氏……
即,陽城縣主是壽王李瑁的第22個女兒。
由此得知,李瑁女兒的數量,最少也有22個。
可以看出,雖然遠離朝堂中心,但李瑁的一生,子孫眾多,兄弟們也不會視他為威脅,只會私下嘲笑他,而他也算逍遙快活。這樣的一生,你覺得如何?
參考文獻:
《告訴你真實的后宮女性》,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年版。
《唐玄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