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圍觀體壇發布了對青訓從業者、前國腳楊旭的采訪,他詳細解讀了中日足球的差距和區別。
日本足球課程的細化
并不是說但凡一個日本教練就是個好教練,很多人認為‘找個日本教練’就讓他大包大攬,但我覺得并不是這樣。日本的教練認為自己的特長只有這一項,每天就教孩子練這一項,把它做到極致,比如我們的高橋教練,他就負責控帶球這塊的訓練。日本是極致細化的,所有訓練都拆分了。
日本足球把足球場上的每項技能都進行了細致的拆分,他們有只針對某一項技能的培訓班,我們也在學習人家的細致和專業。
如何打基礎
中國孩子,不光是朝日,還有很多其他球隊的孩子,和日本孩子對抗,發現完全跟不上。對方五年級踢我們六年級,隨便踢。這種無球、攻防轉換、丟球的壓迫,差距還是太大了。日本足球現在其實已經不怎么談技術基礎了,因為技術在他們看來是最基本技能,就像吃飯會用筷子是很自然的事,沒技術還談什么足球。
小學六年級之前,日本小朋友在場上可以隨便帶球,一條龍突破,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技術表現到極致,但一過六年級,就沒人在場上這樣帶了,每個人都按教練的戰術去比賽,形成體系。我問川崎前鋒的教練,他們說,孩子小時候要做加法,練各種技術,到了12歲開始做減法。孩子在12歲前就已經把技術基礎練好了,在這個基礎上,教練把會傳球、速度快、腦子好的人留下,去適應體系。
可我們的青訓,孩子很小就開始做減法,為了成績,怕失誤,不許孩子帶球,就打長傳,這種簡單粗暴的踢法,在青訓階段很容易出成績,但孩子長大后,想給自己做減法了,卻發現過去一直在做減法,已沒什么可減的了。我們小時候和日本球隊比賽是有優勢的,原因是我們有身體。日本球員技術好,我們可以用身體懟,我小時候就這么踢,管用。一旦過了18歲,再這么踢就沒用了,人家身體也發育起來了。
如何改變現狀
現在也有家長認知跟上了,送孩子去國外,或者接觸國外的理念,但整體人數相對還是少,只是一小撮,萬一孩子有什么閃失,一個大傷,可能就白練了,想成職業選手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我身邊有很多快到職業一線隊的,但受傷了就結束了。
不可能就靠那幾個送到國外的孩子,去搏中國男足的未來,得有一大堆這樣的孩子,成千上萬的孩子,國外國內渠道不斷涌現出來,才有機會成功,所以需要更多家長和從業者去做這件事。
我現在做青訓,初衷就是先培養興趣,從興趣中挑選精英,把他們輸送到日本或者哪里去深造。從一小撮開始,慢慢擴大。
過去十多年走了太多彎路,太多急功近利的思想,走了太多快速成功的所謂捷徑。其實我們需要十年來打牢基礎,培養出一代人。這期間,就算輸越南、輸泰國、輸緬甸老撾,我們也不能動搖,要有十年后見的決心與信念。
我在日本時聽到一位青訓教練說過一句話,印象很深:‘足球的改變,不能只看山峰的高度,還要看有多少荒原變成了綠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