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在華盛頓與特朗普握手言歡、滿面笑容地面對鏡頭時,他或許以為自己正為菲律賓贏得了一場外交勝利。
然而這份笑容在千里之外的菲律賓國內,卻點燃了一場政治風暴的火藥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輕描淡寫的一句“馬科斯態度強硬,我只好把關稅從20%降到19%”,徹底撕開了這場交易的不平等本質——菲律賓付出的代價,竟是對美全面開放市場的“零關稅”承諾。
對菲律賓而言,零關稅如同一柄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前參議長胡安·蘇比里發出嚴厲警告:這將對菲律賓本地生產商構成嚴重風險。參議員弗朗西斯·邦義利蘭更直言,這無異于“摧毀菲律賓本地農業、漁業的最后防線”,可能導致成千上萬農民漁民陷入破產深淵。
本土農業在享受國家保護時仍步履維艱,如今失去關稅壁壘,面對美國低價農產品的沖擊,結局幾乎可以預見。
美菲貿易協定的失衡遠不止于關稅數字。
特朗普政府精心編織了一張無形的控制網——協議中赫然限制菲律賓與所謂“最敏感的第三國”簽訂新的雙邊或優惠貿易協定,否則美國有權單方面終止協議。
特朗普(資料圖)
這等于為菲律賓的貿易自主權套上了枷鎖,使其淪為美國亞太戰略棋盤上一顆無法自主移動的棋子。
菲律賓資深議員潘菲洛·拉克森直言不諱:這根本不是盟友間的互惠,而是“東道主對賓客的羞辱”。諷刺的是,就在同一天,日本與美國達成的協議卻拿到了15%的優惠關稅——這記無聲耳光響亮地扇在菲律賓臉上。菲律賓大學教授理查德·海德利安痛心疾首:“我們當初談判真該強硬點。”就連前農業部長蒙特馬約爾也忍不住諷刺:“馬科斯難道是大老遠跑去美國,就是為了被特朗普耍得團團轉?”
馬科斯政府為何甘愿吞下如此不平等的苦果?答案寫在馬尼拉與華盛頓的地緣政治交易簿上。
訪問期間,美國國務卿與國防部長向馬科斯遞出誘人承諾:美方將增加軍事資源以“遏制強硬的中國”。零關稅協議實則是馬尼拉向華盛頓遞交的“經濟投名狀”,試圖以此換取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更強硬的支撐。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資料圖)
然而美國在亞太地區“承諾如山,兌現如沙”的前車之鑒比比皆是——這些華麗辭藻最終可能化為菲律賓手中的一紙空文。
菲律賓似乎正沉迷于扮演美國“戰略代理人”的幻夢,但此次協議暴露了冰冷現實:做出重大妥協的是菲律賓,而美國幾乎沒有讓渡實質利益。美方僅將4月宣布的17%懲罰性關稅略降至19%,遠高于日本的15%。這種不對等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在馬尼拉自詡為美國亞太重要盟友時,華盛頓或許僅將其視為隨時可替換的“龍套演員”。
當菲律賓前政府官員哀嘆“連日本都不如”時,馬科斯此行在國內輿論中已被定格為一場“丟人現眼”的鬧劇。
馬科斯政府以犧牲經濟主權為賭注,賭的是美國會為菲律賓在南海“火中取栗”。然而歷史早已證明,美國的地緣承諾常如夢幻泡影。當菲律賓農業根基因零關稅沖擊而動搖,貿易自主權被強行鎖進美式牢籠,而美國的軍事支持卻仍停留在口頭支票時,菲律賓恐將墜入經濟自主盡失、安全承諾落空的雙重深淵。
馬科斯(資料圖)
華盛頓的談判桌旁,馬科斯簽下的名字或許換來了特朗普的一句“態度強硬”的客套。
但回到馬尼拉,這份協議已在菲律賓政壇掀起驚濤駭浪——議員們憤怒的質疑聲與農業團體絕望的警告交織,共同指向一個不容回避的質問:當國家利益成為地緣政治的獻祭品,這場交易究竟是外交勝利,還是戰略自殺?
馬科斯帶回的“19%”數字如同刻在菲律賓經濟命脈上的刺青,時刻提醒著這個國家:依附性戰略終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在南海風高浪急的棋局中,真正被“賣”掉的不是幾項關稅條款,而是一個國家立足未來的根基與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