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自卑,會讓人變得“無禮”。
宋丹丹在《桃花塢》里講過一個故事。
某一年,元旦晚會彩排休息的空檔,齊秦的經紀人找到她。
說齊秦很喜歡她的作品,晚點能不能請她吃個宵夜。
當時的宋丹丹非常喜歡齊秦,喜歡到只聽齊秦的歌。
然而面對這突然的邀請,她的第一反應不是歡喜,竟然是逃避。
她語氣尖銳地說,“對不起,我的孩子才一歲,沒有時間和他吃飯?!?/strong>
多年以后,再回憶起這件事,她表達了自己的后悔,并袒露了自己當時的心路。
當年因為剛生完孩子,身材很胖,所以生硬地拒絕了和偶像一起吃飯的機會。
“強烈的自卑,會使你莫名其妙地變得非常無禮?!彼偨Y道。
如果沒有深刻的覺察,我們很容易因為自卑,而錯過生命里很美妙的時刻。
自卑,是自己給自己的差評
你有沒有這樣的成長體驗?
從小到大,生活里遇到一些小的不快,別人很快就翻篇忘記,你卻總是不受控地反復回想。
上學時,老師請同學們回答問題:
你心里其實有很不錯的答案,但總怕自己的答案不對、怕同學笑話。
這種“怕”的感覺,讓你直到課堂進行到下一個環節,也沒能鼓起勇氣舉手回答;
面對喜歡的人,內心充滿悸動:
希望他能關注到你,又怕他對你的印象不那么好。
明明你也感覺到了他對你的小情愫,卻因為害怕被拒絕,故意和他保持距離;
朋友聚會,只要沒人接你的話,你就會感覺不舒服。
然后反問自己:“是不是我又做了讓大家不舒服的事?”
不敢放松自己,不敢輕易表達情緒,也不愿意讓他人看到自己真實的一面。
當我們被這些細碎的小情緒所折磨時,其實是內心深處的自卑在作祟。
董宇輝曾在采訪中說,自卑其實是一種無助感、一種無力感。
在他的童年里,因為物質相對匱乏,成長環境、吃穿用度與其他人有巨大差異;
逐漸就產生了“自己沒有辦法與別人相提并論”的感覺,并且一直伴隨著他長大。
《自卑與超越》把這種舊有情境所引發的“自卑情節”描述為“精神生活中潛伏的暗流”。
它甚至不會因為人變強而“消失”。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的認知來源于外界的反饋,如果接收到負面評價過多,就容易產生不自信。
成年后,我們雖然能力越來越強,但是隨著接觸到的世界越來越大,對自己的處境卻感到萬分無力,越來越不滿。
“為什么別人可以做到,我卻不可以?”
當一個人的心理能量全部投射在別人身上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攻擊自己。
聚會上那個侃侃而談、光芒四射的朋友,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風趣幽默;
看到身材很好或者面容姣好的人時,我們不自覺地加重對自己外表的不滿意;
當方案被領導或者同事否定,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們否定的是自己,而非方案。
但這些感覺都是真實的嗎?
聚會上需要活躍氣氛的人,同樣需要傾聽者;
愛你的人,不會介意你的小肚腩;
領導和同事對方案的否定,只是就事論事,并不是針對你個人。
當我們從自卑帶來的負面感受中抽離,會發現自卑的真相——這些“差評”,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就如經典電影《公主日記》那句臺詞說的:“未經你的同意,沒有人可以讓你自卑?!?/p>
“冒犯”,是驕傲還是脆弱?
如果說“差評”是自卑引起的自我攻擊,那么“冒犯”“冷漠”就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網絡上有一句話:“我的冷漠里,藏著一半害羞,一半自卑?!?/strong>
當我們和一些外表看上去冷冰冰的人交流時,會發現他們的冷漠只是“保護色”。
尚雯婕從小家境貧寒,全家擠在9.8平米房間里,沒有電視,沒有廁所,沒有電視,童年的記憶里,她常常要到隔壁鄰居家窗外偷看電視;
父母離異,她一直生活在別人的嫌棄和指指點點中。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她不自覺地接下了無力改變家庭的內疚感。
她說:“我一直在和自己的自卑作斗爭,因為你不能白白的讓人看不起。”
即使后來成名,自卑帶來的巨大空洞感,也讓尚雯婕總是給人一種“生人勿近”的感覺,像一只刺猬,為了保護柔軟的肚皮,于是聳起尖利的刺。
看似的強大與驕傲,許多時候是為了保護自卑而筑起的心靈高墻。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的另一面是“優越感”:
“由于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于解決問題。 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
為了逃避內心不夠好的感覺,我們用另一種方式彰顯自己的重要性。
正如一句話所示“越缺什么,越喜歡炫耀什么”。
當這種優越感受損時,很容易表現為向外攻擊。
《再見愛人》中,李松蔚問到嘉賓葛夕和劉爽目前收入和發展的問題。
葛夕表示,她的事業正處于上升期,并且兩人的財務是相互獨立的。
劉爽非常不屑地反問:“她成長啥,就會跳個傘就成長了?開個店就成長了?”
之后李松蔚問劉爽:“你在mcn的收入,是一個會有現實壓力的狀況,還是說其實也夠吃夠喝?”
劉爽立馬不客氣地回答:“夠,比你多?!?/strong>
在之后的對話中,他又打斷李松蔚的話:“我內心中的很多東西,我用盒子罩起來了,不需要你進入?!?/p>
劉爽的“破防”其實不難理解。
長久以來,葛夕都以劉爽為“偶像”,他的事業也是他在這段關系里的重要“籌碼”。
如今,葛夕的財務獨立,加重了他的危機感。
當我們被“我不夠好”的感受影響的時候,會感到脆弱和不安。
為了掩蓋這種不安,呈現出防御、緊繃、挑釁的狀態,通過攻擊他人來轉移注意;
或者通過貶低他人來掠奪能量,提升自己的相對地位,比如貶低、指責、嘲諷。
自卑,是可以轉化的“能量”
看到這里,你可能有點泄氣,難道我們只能與自卑相伴,在自我否定和否定別人中搖擺嗎?
不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我們的痛苦來自于與他人的對比,卻往往因此而忽略了我們本身蘊含的巨大能量。
每一種情緒,都是我們生命里的提示和指引。
首先,我們要扭轉“自卑是壞的”這一評判。
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卑?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
“自卑意味著一個人對自我是敏感且有察覺的,這種特質本身是優勢?!?/p>
“我不夠好”的感覺,讓我們感到無力、沮喪、空洞,但也釋放了一個信號——我可以更好。
張鈞甯被稱為娛樂圈里“高學歷、高智商”的“自律魔女”。
她參加《跟著貝爾去冒險》的時候,在直升機跳水、攀巖、走竹橋這些項目中顯得特別勇敢、果斷。
但誰能想到,這樣的張鈞甯,曾經是一個自卑的人。
少女時代的張鈞甯,害羞、不安、容易緊張、記憶力差,自卑到覺得自己“好像消失掉也沒關系”。
但是她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完成了轉念,“生命不是比較,不是戰勝,而是接納跟完善。”
她允許自己可以擺爛、可以沮喪、可以挫敗,“只要你可以接受挫敗,你不甘心,你就想要去改變,就會有動力去改正你的問題?!?/p>
沉浸在表演、運動這些她所熱愛的事情里,也慢慢地接受了自己不夠好的部分;
在很多個瞬間,那種“不甘心”的感覺,或許恰恰是推著你向前走的動力,你只需要察覺它、抓住它。
接納那個不夠好的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
其次,覺察“我們不夠好”背后的情緒。
自卑的人,往往有一個限制性信念:我只有做得完美,才足夠成功。
我們不愿意承擔做錯事后帶來的后果,我們不愿意面對失敗后的痛苦,總是對標別人,去做“對”的事情。
但是這都是外界給我們的評價框架。
每當“我不好”的念頭升起來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的情緒是什么樣的?
是怕別人看笑話的羞恥?
擔憂自己失敗的無能?
還是不被重視的憤怒?
充分體驗它,并且告訴自己:一切情緒只是瞬間的體驗,都會過去的。
最后,把自卑這種“能量”用在對的地方。
豆瓣上,一位網友分享了“我是如何用一年時間從自卑走出來的”的故事。
這位網友來自18線農村,學歷普通。
一直以來,他都是自我評價很低的人,一直生活得稀里糊涂。
當他通過內在察覺和看書學習,產生了想要把日子過得精神,過得生機盎然的念頭。
于是,他給了自己一年時間來改頭換面。
他用周末兩天的時間,仔細盤點自己的所有東西,把那些不會再用的一一拍照后丟棄。
他買了一個日程本,每晚提前規劃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履行對自己的每一個承諾。
他把工作中的常規事務做好事件記錄,生活中的時間也做好精細規劃,從而獲取對時間的掌控感。
漸漸地,這些一件件小事的達成,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能解決問題的,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好了很多。
我們的能量是守恒的,如果我們的能量被自卑的負面影響消耗太多,那在面對我們想要完成的事情時,就會缺乏能量。
很多人,一生都在找尋走出自卑陰影的出口。
自卑常伴左右,但我們可以通過實現一件件小事來不斷地證明“我可以”,從中獲取能量,把自卑帶來的影響轉化為積極能量。
當你發現自己不善與人相處時,不妨先試試和最親近的人敞開心扉一次。
當你發現自己沉浸在“無人問津”的擔心里,不如先走到大眾視野里看看。
當你被“我不夠好”的感覺困住時,可以先想想那些讓你感覺“很好”的瞬間。
不是“若能克服缺點,一切就好了”,而是就算有缺點,也有勇氣做好。
有人走向海,有人走向山,都是好風光。去經歷、去感受、去思考,去做具體的事。
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看到自己的好,從自卑的黑暗里找到出口。
盡你所能,敬你不能,愿你能夠找到灑脫熱烈、自由勝意的自己。
作者:馬小馬和張德芬空間主筆團
來源: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5)
圖源:圖蟲、pexels、unsplash
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5),由知名作家張德芬女士創辦,分享自我負責的個人成長理念,倡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讀者產生積極轉變。
“沒有人能讓你感到自卑,除非你自己同意。”
如果你也渴望克服自卑,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學交流群】,從學點心理學知識開始。
在這里,你可以免費學習心理學知識、觀看大咖干貨直播課,改變固有思維認知,學會真正接納自己;可以與群友交流互助,勇敢邁出改變的第一步;還可以免費領取【1V1 心理職業規劃】,0基礎入行心理工作,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培養自信心,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立即點擊海報,免費進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