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年來一直夢想著能統一,是歐洲人意識到分散的力量不容易形成合力,也不能形成經濟的規模效應,于是在1967年成立歐洲共同體,后演變成歐盟。
但是,無論歐盟如何努力地想包裝成一體,它也不是一個國家,世界向來也是區別看待歐洲各國。為什么,因為歐洲國家各有各的文化,語言,從來沒有互相認同過;文化上的不統一,讓歐洲人從未有過統一的基因。
歷史上的歐洲動輒亂成一鍋粥,一個近現代工業文明的開啟之地,如今也是沒落到戰火紛飛,且不說一戰二戰的大打出手。
一個歐洲人來到中國,當他看到如此廣袤地域的中國,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經濟,安定和平的局面,常常羨慕中國的遼闊,穩定的大一統國家的強盛。
這要歸功于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的“服同服,車同軌,書同文字,法令同一”;其意義深遠,甚至與天同齊。
而這件事,歐洲始終沒有完成。歷史上也曾經有機會,但終未能達成。
試想,如果沒有文化的同一,地處東亞的我們現在也會是幾十個小國,想必也是征伐不斷。
但如今世界羨慕東大的“大個子、大塊頭,大一統”時,我們中大有人強調“差異化,多元化”,并大行其風。甚至有群體以特立獨行、制造隔離區別為追求,以尊重某某風俗習慣為口號,差異化越明顯越趨之若鶩。
何故,因為如果“我”跟你們大多數不一樣,我就有被“統戰”的價值,我就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所以,我們看到有人提倡復興消失的某民族語言,有人現在著手創造文字,也有人把阿拉伯語當成自己的母語。
也有人把自身的一點特色,無限放大,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只要團隊中,有一人不吃豬肉,全員不能見豬,提豬字。只為我,不考慮別人,極度自私的表現。
極盡區別隔離之能事。同樣的情況,在其他國家并不能成為發展你的特色而侵犯公共權益的理由。
在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的阿聯酋,餐館里豬肉,牛羊肉,一并出售,各色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一并用餐。
在中亞的幾個斯坦國家,穆斯林開的餐館賣豬肉也是常有。
莫斯科的俄羅斯人說,為什么“他們”不講特色,因為講特色并不能為你帶來好處,干脆大家就一樣好了。
在我們的文化圣地清華大學也居然堂而皇之搞“隔離”;
拿習俗來制造差異化,就是制造文化差異化的一種表現。
董仲舒說:
治國之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五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管弦之聲未衰也。
這是漢武帝與董仲舒的一段對話,漢武帝問,國家這么大,邊疆那么遠,怎么樣治理,才能四海為一,治國安邦呢? 董仲舒說,要用習俗、文化去改變人民,變民風、化民俗,人民在一個文化治下,就能做到四海為一,即使是圣明的君王去世了,也能長久安定數百年,這要歸功于文化的同一。
我們常常說的禮崩樂壞,就是文化核心沒了,就要亡國分裂的意思。
瘋狂強調差異化,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嗎?
班固給出的答案是:
今中華并有天下,海內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德歸一,此太平之致也。 大一統者,天下之常,古今之一也。 禮樂數變,繁化冗異,民不知所守,故圣主已去,禮崩樂壞,敗相所現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