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領導人李顯龍近期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的發言,再度將“中美軍事實力對比”這一議題推上風口浪尖。他在公開場合提出:“若中美發生軍事對抗,中國無法對美國本土發動攻擊!”
從表面來看,這句話似乎在強調中國尚不具備直接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但多位國際軍事分析機構指出,其潛在含義更值得深思——即一旦中美發生正面沖突,美國真正擔憂的并非如何取勝,而是如何保障本土安全。這種微妙的表達方式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略邏輯?
近年來,美國政府高層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中國不具備直接打擊美國大陸的能力”,“美國本土擁有嚴密防御體系”,甚至以“核威懾”作為底線信號。
這些言論若僅從字面理解,容易產生誤解。實際上,這類表態更像是一種“戰略信息投送”,是防御性質的“自保式警告”,而非真正的軍事自信宣言。
2025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再次強調本土“不可侵犯”的立場,并對中方發出警告。但此類發言越是頻繁,越反映出美國對潛在沖突的不確定感在不斷加深。它既是向國內民眾和盟友釋放信心信號,也暴露出美國當前戰略層面的深層焦慮。
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近年來發布的多項研究報告已指出,美國并非沒有軟肋,尤其是在數字基礎設施領域,中國具備通過網絡攻擊、電磁脈沖打擊,甚至太空干擾等手段,繞過傳統戰場直接癱瘓美方關鍵系統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現代戰爭不再依賴導彈轟炸城市,而是可以通過代碼讓一座城市陷入癱瘓。而且,隨著戰爭成本的持續上升,美軍內部的作戰心理也發生了變化。
長期以來,美國依靠全球領先的軍力維持其在國際秩序中的主導地位。但近年來,維持這種“全球影響力”的代價正迅速攀升。
2024財政年度,美國國防預算高達8860億美元,相當于每天支出近24億美元。其中,超過35%的預算被投向亞太地區,使得該區域成為美軍部署最密集、軍事成本最高的地區之一。
根據蘭德公司與五角大樓的多次兵棋推演,如果臺?;蚰虾1l沖突,美國即便取得勝利,其代價也將極其高昂。最樂觀的估計也包括可能損失2艘航母、數百架戰機,以及遠超二戰太平洋戰場的人員傷亡。
對于習慣于高科技、低傷亡作戰的美軍而言,這樣的代價不僅在心理層面難以接受,在政治層面也極具風險。
美國政界深知,哪怕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只要伴隨高傷亡,國內的政治反彈也將難以承受。越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的陰影,至今仍深深烙印在美國社會的集體記憶中。
在過去三十年間,美國海軍始終是全球無可爭議的海上霸權,其十余艘核動力航母艦隊遍布全球,搭載著最先進的F-35艦載機,成為對外威懾的重要工具。
但近年來,這種“航母優勢”在亞洲海域正逐漸失去光環,原因在于中國近海防御力量的迅猛發展。
根據中國軍方公開信息與衛星圖像顯示,中國近年新建的護衛艦、驅逐艦、潛艇、兩棲攻擊艦及無人作戰平臺數量之多、建造速度之快,被網友形象地稱為“下餃子式造艦”。
與此同時,東風-21D與東風-26等被外界稱為“航母殺手”的反艦彈道導彈已進入實戰部署階段,具備打擊海上高速移動目標的能力。
多位美國軍事專家坦言,若美軍航母貿然進入第一島鏈,尤其是在臺海或南海附近海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打擊密度與突防壓力。更關鍵的是,中國已構建起涵蓋雷達干擾、電子壓制、衛星偵察以及高超音速導彈打擊在內的完整作戰鏈條。
這意味著,在中國近海區域,美國海軍已不再擁有絕對優勢,反而可能成為被精準打擊的目標。
李顯龍之所以公開表達此類觀點,或許正是因為新加坡作為亞太地區的戰略樞紐,已深切感受到地區局勢的緊張程度。而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東南亞國家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中美沖突爆發,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你們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