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0年,越南滿懷激情地宣布啟動南北高鐵項目,河內街頭隨處可見熱烈的宣傳標語。然而十多個春秋過去,藍圖依舊停留在紙上,宣傳海報也早已黯然褪色。
與此同時,中老鐵路已順利運行三年,中泰鐵路也即將投入運營,東南亞多個國家已成功接入中國高鐵發展的高速軌道。
越南在中日兩國之間來回徘徊,導致失去中方信任,也錯失了第一波經濟紅利。如今他們急于挽回,卻發現代價高昂。
越南是否還有機會彌補錯失的良機?
越南高鐵夢走向停滯
越南最初提出高鐵建設設想是在2010年。
彼時政府計劃建設一條貫通北部河內與南部胡志明市、全長1545公里、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南北高鐵”,一旦落成,將徹底重構越南南北交通格局。
按照規劃,全程僅需5小時30分鐘,這在一個國土狹長的國家里,無疑具有革命性意義。
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背后,卻牽涉到技術來源、資金安排與國家發展戰略方向的多重博弈,而這也正是越南高鐵項目最終陷入停滯的核心原因。
越南的問題在于,它試圖在中日之間施展“平衡策略”。
起初,中國是越南最先接觸的合作伙伴,中國高鐵具備成熟技術、合理造價、建設周期短,并擁有完善的融資支持體系,是現實可行的首選。
中方曾提出涵蓋設計、施工、融資與運營的一攬子合作方案,甚至愿意提供低息貸款。
然而與此同時,越南也主動與日本展開密切溝通,在政治層面更傾向于“親日疏中”。
日本方面則以“官方開發援助”方式參與高鐵建設,提供更低利率與更長還款期限,條件看似更加優惠。
正是這種“雙軌并行”的策略,使越南在采用中國標準軌(1435毫米)與日本窄軌(1067毫米)之間反復猶豫。
2015年,越南總理阮晉勇剛與中方簽署《高鐵合作備忘錄》,日本國土交通大臣隨即帶著新的援助方案抵達河內。
在日方壓力下,越南政府隨后決定采用窄軌標準,試圖通過這一“姿態”在中日之間爭取更多利益。
但這樣的做法并未帶來雙贏,反而引發中日雙方對越南合作誠意的質疑。
畢竟,一個連基本軌距都無法確定的國家,誰又愿意真正投入巨額資源?
更令人遺憾的是,越南高鐵項目多次招標失敗,三次公開招標均無人響應,除了資金和標準反復變動外,還有嚴重的腐敗問題和征地困難。
一些地方官員企圖在土地征用和補償過程中謀取私利,造成沿線賠償標準難以統一。
此外,官僚體系效率低下也是阻礙之一,大量審批流程卡在不同部門之間,使整個項目長期停留在紙面階段。
時至今日,“南北高鐵”仍只是一個構想,而非現實。
在這十幾年間,越南民眾的情緒也從最初的熱切期盼,轉變為如今的無奈嘆息。
當年“高鐵振興經濟”的廣告牌已被灰塵覆蓋,而當初承諾的560億美元投資如今看來更像是空頭支票。
相比之下,那些曾被越南忽視的中老鐵路與中泰鐵路,早已重塑區域物流體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高鐵深入東南亞腹地
泰國與中國在高鐵合作上的推進并非一帆風順,期間也經歷了諸多波折與爭議。
但與越南不同的是,泰國始終展現出高度務實的態度。
早在2013年,泰國就主動與中國接洽,希望引進中國高鐵系統。
但由于政局變動、財政分歧等問題,項目數次擱置。
但泰國始終未放棄引入高鐵的戰略目標,堅持在制度框架內推動合作。這種“堅持不懈”的態度,最終贏得了中方的信任與支持。
2018年以后,泰國重啟中泰鐵路談判,制定了詳盡的合作框架。
從技術標準到采購流程,泰方共修改了17版合作草案,最終由副總理親自帶隊赴北京簽署協議。
這份細致到“枕木材質”和“施工誤差范圍”都明確列出的文件,展現了泰國對項目的高度重視,也為中方消除了諸多疑慮。
更重要的是,泰國并未將高鐵視為單純的交通工程,而是作為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支點。
在項目配套方面,泰國可謂全力以赴。
一方面,他們專門設立了“高鐵產業帶管理局”,將鐵路沿線劃為經濟開發特區,并推出長達15年的稅收減免政策,鼓勵本土企業參與高鐵相關制造與服務。
另一方面,泰國政府還主動提交“技術本地化路線圖”,明確提出五年內實現60%的鐵路維護本地化。
這種既引入外資,又培育本土能力的戰略布局,打破了傳統“技術依賴”的模式,也契合了中國推動本地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理念。
在基礎設施配套方面,泰國同樣展現出前瞻性。
他們不僅建設了高鐵沿線的物流中心,還將鐵路與林查班港的海運系統整合,打造“陸海聯運”新模式。
2023年,泰國東北部的呵叻府首次躍升為全國物流樞紐,其GDP增速超過6%,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更值得稱道的是,當地農民借助冷鏈高鐵專列,將榴蓮等熱帶水果銷往中國市場,利潤翻倍。
這與越南至今未能建成高鐵、也未形成產業鏈布局的現實,形成了強烈對比。
泰國不僅獲得了鐵路本身,還借此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物流效率提升和就業增長。
這種“借路騰飛”的成功經驗表明,高鐵從來不只是運輸工具,更是國家戰略思維的體現。
越南被逐漸邊緣化
隨著中老鐵路正式運營三年,中泰鐵路即將通車,中國在東南亞的高鐵網絡已初具規模。
這種“高鐵外交”不僅強化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也實質性地重塑了區域產業結構與物流通道。
而越南,由于自身戰略失誤與反復搖擺,正被這一新格局逐步邊緣化。
中老鐵路如今已成為內陸國家老撾的重要命脈。
它將中國昆明與老撾首都萬象直接連接,不僅破解了老撾長期以來的陸運瓶頸,還促使中國企業沿鐵路線設立物流中心、倉儲基地與輕工業園區。
老撾也因此從“內陸國”轉型為“陸聯國”,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潛力。
更為關鍵的是,這條鐵路為中國提供了一條通往東南亞腹地的新路徑。
中泰鐵路建成后,將與中老鐵路無縫對接,形成“昆明—萬象—呵叻—曼谷”貫通東南亞的高速陸運通道。
這不僅將運輸時間壓縮一半以上,還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
根據2024年最新數據,從老撾經鐵路至重慶再轉內河運輸,物流成本比傳統海運低18%,運輸周期縮短三分之一。
越來越多的中資與東南亞企業開始選擇陸路運輸,而非傳統海運。
這一趨勢直接削弱了越南胡志明港的傳統樞紐地位。
不僅如此,印尼的雅萬高鐵已成功通車,柬埔寨的鐵路升級項目也在穩步推進,馬來西亞、緬甸等國也紛紛表達參與中國高鐵網絡的意愿。
這種“點線結合、網絡成形”的戰略,使得中國高鐵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持續擴大,構建起以中國為核心、輻射東南亞乃至南亞的陸路交通新體系。
而此時的越南,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2024年7月,越南政府發布新的交通發展戰略白皮書,明確表示未來將全面采用1435毫米標準軌,并重啟此前擱置的南北高鐵可行性研究報告。
但現實是,周邊國家已陸續推進,越南若想追趕,所需的資金、時間與政治資源都將大幅上升。
而在區域整合與產業轉移方面,越南已錯失最佳窗口期。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曾經越南官員引以為傲的“地理優勢”正在被反向削弱。
在中國“陸路外交”不斷擴展的當下,“地理位置優越”不再意味著一切,唯有戰略選擇正確、執行能力強、合作態度真誠的國家,才能真正搭上發展的快車。
而越南,用自己的遲疑與搖擺,為整個國家付出了沉重代價。
結語
在東南亞的高鐵競賽中,越南從起跑階段的領先者,變成了后來的追趕者。
它原本擁有率先起步的機會,卻因政治猶豫、戰略短視與外交投機,一步步錯失了關鍵時機。
與泰國、老撾等國穩步推進高鐵項目、獲取產業紅利、融入區域網絡的積極態勢相比,越南的表現無疑是“反面教材”。
如今,越南開始轉向中國標準,試圖亡羊補牢,但面對日益緊密的中國—東盟高鐵網絡,其若想重新躋身主流賽道,不僅需要巨額投入,更需要徹底轉變思維模式。
在這個“軌道決定國運”的陸權復興時代,誰能把握方向、掌控節奏,誰就能贏得未來。
而戰略上的反復與遲疑,只會讓國家一次次錯失轉型的寶貴機會。對于越南而言,這堂課,代價已太過沉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