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展品:朱光亞朝鮮戰地日記
展柜里的科學往事
1952 年初春的朝鮮,炮火聲不時從遠方傳來,志愿軍停戰談判代表團總部的煤油燈卻徹夜不熄。28歲的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朱光亞裹著軍大衣,正伏案逐字核對英文譯稿。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與窗外呼嘯的寒風、天邊沉悶的炮聲,交織成這位年輕學者特殊的工作旋律。
朱光亞使用過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隊贈送的毛巾。來源:《朱光亞傳》
這份在戰火中淬煉的嚴謹與堅守,不僅被他寫進了戰地日記,也成為他一生科研生涯的精神底色。
“這是我第一次經受戰火的嚴格考驗。”初抵朝鮮戰場時,朱光亞在日記中如此寫道。朱光亞在朝鮮停戰談判中國人民志愿軍代表團秘書處擔任英文翻譯,主要負責將代表團秘書處起草的中文發言稿譯成英文,并負責會議記錄的檔案整理。后來工作熟悉了,朱光亞有時也會被安排去談判會場當翻譯。
朱光亞的朝鮮戰地日記。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板門店談判陷入僵局的日子里,談判桌前的沉默比炮火更令人煎熬。朱光亞就這樣在漫長的對峙中練就了“長時間一言不發、不輕易表態”的功夫。這份沉靜背后,是近乎苛求的負責態度與科學家的實證精神。
朱光亞等人每天晚上拉著防空簾在微弱燈光下工作,一旦防空警報響起,就迅速躲入防空洞。圖為板門店停戰談判早期搭建的帳篷。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1952 年5月14日的日記里,朱光亞寫下了2000字的關于翻譯與記錄的經驗。他開篇就強調:
“重視我們的工作,認識工作的嚴重性、嚴肅性及重要性。”
在他看來,談判桌上的每一個詞都關乎國家尊嚴,譯稿上的每一個字都不能有絲毫差錯。
朱光亞1952年5月14日的日記節選。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這篇日記猶如一篇研究翻譯工作的論文,展現出他超越年齡的認真、善于思考與系統總結的科學家特質。
他特別警惕主觀臆斷的危險,在日記中寫道:“最嚴重的是,主觀以為代表的話講得不漂亮或不恰當,自己加以更改,這樣不但違反紀律,而且違反工作真實性。”
朱光亞1952年5月14日的日記節選。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他詳細列舉了避免錯誤的方法:仔細聽清原意,不懂就問;記錄對方講話時,杜絕主觀猜測,需反復核對原文與翻譯;甚至借助新聞報道佐證。他強調:“犯錯誤多半是由此而來——我們身為知識分子,有一技之長,常常自以為是、主觀。”這種對“客觀性”和“可驗證性”的執著追求,正是科學精神的精髓。
朱光亞1952年5月14日的日記節選。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談判期間,朱光亞不僅要翻譯發言稿,還要將外文電訊譯成中文,用復寫紙抄寫數份供領導參閱。板門店談判的會議記錄浩如煙海,他卻能將同事口誦的內容一一記錄,整理成通順的文字歸檔,成為珍貴的歷史檔案。
根據朱光亞的日記記載,1952年12月20日、22日這兩天,召開了翻譯小組的民主生活會,大家對朱光亞的基本評價是:工作一貫認真負責,思想周密,并且有計劃性;雖然是學物理的,翻譯不是本行,但能刻苦鉆研,提高業務能力,獲有良好成績。正是這種嚴守紀律的作風,讓他經手的每一份譯稿、每一份檔案都經得起推敲。
抗美援朝軍功證明書。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抗美援朝評功報告表。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這種基于事實的理性判斷力,在復雜的談判策略思考中也顯露無遺。1952年6月20日,朱光亞在日記里總結談判策略:“不要寄托在希望與幻想上。①自力更生。戰場上與會場上。戰場上力量的增長,會場上,理直氣壯與理屈詞窮,說理與組織力量......”字里行間沒有絲毫空想,只有基于事實的理性判斷。
朱光亞在朝鮮停戰談判中立“三等功”。來源:《朱光亞傳》
朱光亞的長子朱明遠說:“參加板門店談判,不僅練就了父親長時間一言不發,不輕易表態和不輕率下結論的功夫;更重要的是,練就了父親思考問題時深思熟慮、縝密慎行、準確無誤的嚴謹作風,練就了他善于傾聽別人發言,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經過精辟的歸納和透徹與深入的研究,最終抓住問題的要害,并總結出帶有規律性和科學性的結論。經他闡述的觀點常常是令人折服的,并且是對日后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如此這般,成就了他學術思想的深邃,以及所具有的前瞻性、預見性與戰略性。”
5月30日,朱明遠在“紀念朱光亞誕辰100周年專題展”上凝望父親朱光亞的雕像,兩代人隔空精神對話。圖源:中國科協之聲微信公眾號
1953年,朱光亞帶著那件見證過戰火與談判的軍大衣回到北京。此后,無論是在青海草原的核基地,還是在羅布泊的試驗場,這件褪色的軍大衣始終相伴。
當朱光亞穿上它時,眼神中總有一種特殊的堅定——那是在板門店談判桌前淬煉出的嚴謹,是從戰火中沉淀下的堅守,更是一位科學家用一生踐行的精神準則。
朱光亞先生在朝鮮戰場留下的戰地日記,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這份日記默默記錄了他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初心與堅守。
探索更多展品背后的鮮活故事,敬請持續關注“展柜里的科學往事”欄目! 也歡迎您親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感受展品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展柜里的科學往事
參考文獻:
[1]顧小英,朱明遠.我們的父親朱光亞[M].人民出版社,2009-12.
[2]奚啟新.朱光亞傳[M].人民出版社,2015-12.
作者:硯冰 資深媒體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