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國寶《千里江山圖》竟慘遭噴水涂泥?這看似離譜的情節,并非惡搞傳統文化——它出自紅果短劇、央視頻聯合出品的新劇《墨韻新生》,而其中對古畫噴水、用油泥做舊等手法,其實是在國家級文物修復師嚴謹指導下,對傳統技藝的真實還原。
《墨韻新生》講“造假匠人”吳墨林與“耿直文官”劉定之奉旨尋寶的故事。他們為使傳承千年的書畫擺脫成為皇族私藏玩物的命運,冒死“以贗品護真跡”,最終成功將寶物留在民間。
雖是微短劇,但該劇沒有停留在將傳統簡化為古風的層面上,而是較好地將文物修復的傳統絕活與鮮活幽默的短劇情節相結合,做到了審美品味守正、藝術表達創新。
作為網絡文藝家族中的新生力量,微短劇創新理所當然,但說它“守正”卻不免令人差異:這一形式誕生至今不過三五年,何來“正統”可守?
這里所說的“正”并非微短劇形式的正統,而是對傳統價值觀和匠人精神的傳承和恪守。
作為定位精品的微短劇,《墨韻新生》一方面不缺少勾人的情節,一方面追求以可信合理的方式還原傳統獨特魅力。故事不玄幻、不開掛,在看似神妙的戲劇性表達背后卻處處有據可依,是來自現實基礎上的合理想象。
劇中的守正精神首先表現為對文物修復技術的嚴謹。
《墨韻新生》改編自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物修復師所著小說《紙上煙云》,原作者在拍攝過程中擔任技術顧問,以專業素養審核屏幕細節,保證了劇中表現的國寶修補、清潔、復原和拓印過程真實可信,即便是行家也挑不出毛病。雖有活潑幽默的精彩屏幕表現,卻并未將真實的修復手法更換為魔術式的視覺奇觀。
其次,劇中對國寶藝術精品的選擇、展示與評價,并未神話化或傳奇化,而是嚴格遵循經典詩畫理論長久公認的標準。
從開局《千里江山圖》青綠山水的修補,到借助“江南才子”唐寅、文征明關系推進劇情,再到以出水芙蓉、弈棋仕女等藝術形象解讀文化象征,該劇以和諧、自然、氣韻和意境等貫穿始終,幾乎可看作是對千百年來中華藝術精神的視覺化解讀。
在精彩紛紜、奇招迭出的微短劇領域,如何區分“古裝”與“傳統文化”,能否堅持守正精神,以真實可信的情節讓習慣了夸張神反轉的網絡觀眾滿意,對于出品團隊來說是一個挑戰。
《墨韻新生》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微短劇之所以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崛起成為新大眾文藝的代表類型之一,主要原因即在于其媒介形式、敘事模式、表演方式、運營模式等多方面的新異。
然而,要在這一以追新求異為招牌的領域內繼續創新,在滿足守正和精品化要求的大方向上謀求突破也并非易事。
在這方面,《墨韻新生》通過專業班底、新鮮面孔、情感匹配和媒介契合的方式創新。
劇集監制劉天池出身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張恒出身北京電影學院,都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
他們以大舞臺的細節控制和小屏幕的直觀節奏,使劇集融合影視和微短劇的特長,主線連貫、敘述順暢,同時又以拋梗接梗、出題解密的方式,強調微短劇轉折節點鮮明、劇情大起大落的特點,通過對演員情緒強度的把控,達到夸張不離奇,生動不油滑的效果。
微短劇一般有橫屏與豎屏兩種。寬幅橫屏適用于人物眾多的大場面,豎屏窄畫面則吸引視點聚焦。本劇大量展示書畫藝術品全貌,因此采取橫屏錄制,通過電影般開闊精致的視覺畫面凸顯藝術品貫通的筆法和流動的氣韻。
在需要聚焦人物時,以年輕靚麗的屏幕新面孔和適度夸張的表情吸引目光,彌補橫屏視點分散的缺陷。
在角色設置上,將原著中風塵老鴇改成品性高潔的紅顏知己,憨厚莽撞的保鏢換成忠肝義膽的俠女,利用年齡相當的主角之間朦朧的愛情與友情中和原著過強的江湖氣息,使作品更契合網絡文藝的青春風貌。
《墨韻新生》是當前媒介平臺融合、跨專業創作聯手之下,微短劇精品化的產物。在肯定其探索積極性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從跨媒介創新的角度提出更高要求。
例如,該劇是否可以嘗試結合當前微短劇中“課本劇”流行的趨勢,在現有情節基礎上,針對展示的多部書畫精品設計“國寶檔案”,通過提供年代、作者、藝術特點等“知識點”,讓觀眾在尋寶探秘的娛樂之外獲得寓教于樂的藝術知識?
又如,劇中角色身上體現出仁愛、信義、責任擔當和友善誠信,是否可以據此推出人物小傳、二創衍生等,用每個角色個性化的成長故事詮釋傳統文化中優秀人物的品質特性?
既然是獲得新媒介助力的藝術形式,不妨在充分利用網絡傳播性和網民創造力的方面再大膽一些!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國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方向。在大眾活躍參與的網絡文藝中,對文化傳統和文藝經典的全新媒介表達、個性講述方式層出不窮,但如何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避免使創新走向過度娛樂化和奇觀化,是新媒體文藝必需審慎把握的問題。
因傳承守正,以媒介創新,微短劇《墨韻新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