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50歲,身體和心態都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有人越活越通透,日子越過越輕松;也有人整天憂心忡忡,活得越來越累。
其實,長壽的人不一定有多么特殊的養生秘訣,但他們身上往往有一個共同點:沒有這三種“病”。
哪三種“病”呢?不是高血壓、糖尿病這些身體上的毛病,而是心態上的“病”。
這些“病”看似無形,卻比真正的疾病更消耗人。如果你過了50歲,身上沒有這三種“病”,恭喜你,長壽和幸福大概率會伴隨你。
01
沒有“瞎操心”的病,即使平時再忙,心里卻是很清閑的。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瞎操心”。孩子的工作、父母的健康、親戚的瑣事、鄰居的閑話……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放不下,結果自己累得夠嗆,別人還不一定領情。
操心太多,其實是一種自我消耗。你擔心的事情,90%都不會發生;剩下的10%,你擔心也沒用。
就像林語堂說的:“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所以,與其整天提心吊膽,不如學會“身忙心閑”,手頭的事該做就做,但心里別裝太多負擔。
我認識一位70多歲的阿姨,兒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早些年走了,但她每天樂呵呵的,養花、跳舞、和老姐妹喝茶聊天,從不瞎操心兒女的事。
她說:“孩子們有自己的生活,我管得越多,他們越煩,我自己也累。不如把自己過好,他們反而更放心?!?/p>
其實,真正的智慧,就是像這位阿姨一樣,懂得什么該管,什么該放。所以,過了50歲,學會“選擇性失明”“選擇性失聰”,日子才能過得輕松。
02
沒有“空虛無聊”的病,平時總能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
很多人退休后,突然不知道該干什么了。以前上班時嫌累,真閑下來了,反而覺得空虛。
于是,有些人整天刷手機、看電視、打麻將,越活越沒勁;還有些人,甚至因為無所事事,和家里人鬧矛盾,搞得家庭不和睦。
人最怕的不是忙,而是心里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真正長壽的人,往往都有一兩個讓自己沉浸其中的愛好,不管是讀書、寫字、養花、釣魚,還是跳舞、旅行、學新技能,他們總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就像我朋友的父親退休后,一開始也整天悶在家里,后來偶然接觸了書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每天練字、研究名家作品,后來還在社區開了個免費書法班,教一群老人寫字。
他說:“以前覺得退休就是等日子過,現在反而比上班時還充實。”
人活著,總得有點“癮”。這個“癮”不是不良嗜好,而是能讓你忘記時間、沉浸其中的樂趣。過了50歲,找到自己的“癮”,生活才不會無聊。
03
沒有“自我內耗”的病,遇到事情時淡定地去處理。
什么是“內耗”?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比如:
△別人一句話,你能琢磨好幾天;
△一點小事沒做好,就反復責怪自己;
△總是擔心別人怎么看自己,活得小心翼翼……
這種心態,比真正的勞累更傷人。而長壽的人,往往心大,不糾結、不較真、不跟自己過不去。
楊絳先生曾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p>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該明白: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生,只有看開的心態。
我有個朋友,50多歲的時候公司裁員,他失業了。換作別人,可能焦慮得睡不著覺,但他很淡定:“大不了做點小生意,或者找個輕松的工作,反正餓不死。”
結果他開了一家小茶館,生意不錯,日子反而比以前更自在。
人生很多煩惱,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難,而是我們想得太多。過了50歲,學會“鈍感”一點,別太敏感,別太計較,日子才能過得舒坦。
04
長壽的秘訣,其實在心態
醫學研究發現,長壽的人往往有共同的特征:心態好、有事做、不瞎操心。說白了,就是身上沒有這三種“病”:
1.不瞎操心,心有常閑;
2.不空虛無聊,悠然自得;
3.不自我內耗,處之淡然。
如果你過了50歲,身上沒有這三種“病”,恭喜你,長壽和幸福已經在向你招手。如果沒有,也別急,從現在開始調整心態,一切都來得及。
記住,人活到最后,拼的不是財富和地位,而是一顆通透的心。愿我們都能在歲月的長河里,活得輕松,過得自在,健康長壽,幸福到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