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引導電動自行車有序停放,也是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近年來,以電驢(電動自行車)為代表的非機動車,在大城市井噴式增長。北上廣深電驢保有量均超過500萬輛,其中上海最多,超過1000萬輛。隨之而來的停車問題,成為不少城市交通管理部門的心病。因不少駕駛者“路障式”停車,增加了公共空間的安全隱患。甚至不少小區保安公開抱怨,日常工作中最累的事就是“抬電驢”。
電驢圍樓堵路,何以解圍?
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禁”,從禁行到禁停,甚至禁售。然而,電驢數量的大量增長,本身就是民生需求的直接反映。而相比開車堵、地鐵擠、自行車考驗體力,電驢有著鮮明的優勢。
此外,電驢的使用者大多是基層務工者,電驢對他們來說就是民生剛需。相比擁有多個座位、但常常只有一兩人乘坐的汽車來說,電動自行車的運載效率其實更高。
事實上,當人們抱怨電驢的缺點時,也常常忽略了全國主要大城市龐大的汽車保有量。2023年底,上海汽車保有量就超過500萬輛。一輛汽車的占地面積大概是電動自行車的好幾倍,如果單純從對城市空間的占用看,汽車對公共空間的擠壓,要遠超小巧靈活的電動自行車。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對電驢都是禁不如疏。精細引導電動自行車有序停放,也是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不少大城市尤其是老城區,在規劃建造時甚至都沒有非機動車道,這也常常導致一些非機動車不得不向機動車道或人行道“借道”。而城市規劃具有滯后性,且由于成本巨大,往往不具有推倒重來的可能性,只能在現有空間基礎上做更加合理的空間分配。
去年修訂實施的《成都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就明確,車站、醫院、商場、學校、展覽館、影劇院、體育場館、公園等公共建筑、公共場所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配套規劃、建設非機動車公共停車設施。新建住宅小區,應當規劃和配套建設非機動車集中停放場所和集中充電設施。已建成的住宅小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增建、改建非機動車集中停放場所和集中充電設施。
超大、特大城市的任何“邊角料”,都可以是寶貴的空間資源。前不久,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通過“挖潛+靚化”的方式,對市管8條城市道路的非機動車停放區劃線,新增非機動車停放位超萬個。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對電驢的管理,也可以更加智能化。比如前不久,深圳龍華區民治街道采用“挪車小程序”管理違規停放車輛,讓停放更加有序。
在偌大的城市里,辦法總比困難多,路邊、橋下也總可以騰出一些空間來。正如大城市里有金領、白領,也有藍領、外賣員、保潔員等各類城市建設者和維護者。汽車時代,也該有電動自行車的一席之地。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翟禮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