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生活,倘若有一輛電驢(電動自行車),生活質量直線上升。
開車堵、地鐵擠、自行車蹬不動,一輛電驢完美解決通勤問題的同時,大大增加了生活半徑。因此,近年來以電驢為代表的非機動車數量,正在大城市井噴式增長。
北上廣深四個城市,電驢保有量均超過500萬輛,其中上海最多,超過1000萬輛。
因數量急劇增加,隨之而來的停車問題,成為不少城市交通管理部門的心病。因不少駕駛者“路障式”停車,增加了公共空間的安全隱患。甚至不少小區保安公開抱怨,日常工作中最累的事就是“抬電驢”。
城市中的電動自行車群 圖/視覺中國
靠保安一輛輛抬,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日前,北京發布了《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條例》修訂,除了約束騎行行為外,還將規范停放秩序、拓展停車資源作為重點。
“圍樓堵路”
電驢便捷的另一面,是不少城市居民吐槽的“圍樓堵路”問題。
北京市電動車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北京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500萬輛。
電驢保有量高的同時,增長速度也較快。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事務中心副主任歐陽松壽曾受訪公開表示,目前北京電動自行車保持著每年100萬輛的增速。
據北京市交通發展研究院2023年統計,北京2—7公里的出行中,使用電動自行車占比超過30%。
7月中旬,中國新聞周刊通過走訪發現,北京部分居民區,非機動車隨意停放,將住宅樓圍得水泄不通。在部分早晚高峰繁忙的地鐵口,也因大量停放電動自行車導致道路空間被占用,甚至導致部分行人只能在機動車道內行走。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目前北京部分小區,采用禁止電動自行車進入的方式。家住朝陽區的市民王女士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近期自己所居住的小區開始禁止一切電動自行車進入,保安會在門口進行攔截,自己曾因電動自行車無法停到自家樓下而投訴物業,物業回復稱此舉是經居民代表全票通過的結果。
王女士坦言,物業出臺新規后,她將電動自行車停在小區門外的馬路上,但這樣一來,就有電瓶被盜的風險。與此同時,王女士也對物業表示理解,確實因小區內停放過多電動自行車,導致本就不大的活動和休閑空間被擠壓。
另有家住北京東四環的市民也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她所在的社區目前也開始摸底住戶電動自行車的數量,預計將開展停放整治行動。
事實上,當更多的社區通過拒絕電動自行車進入的方式解決“圍樓”時候,或許會增加“堵路”的風險。不少專家擔憂,這會讓馬路邊人行道的空間越來越少,影響行人出行。
此前,不少小區因嚴格限制外賣員的電動自行車進入,就已經導致小區外的道路被大量電動自行車占用。
立法保證停放用地
針對非機動車停車問題,北京日前發布的《條例》,首先明確了禁止停放的區域,包括人行道的禁止停放區域、消防通道、盲道、未明確為停車區域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等。此外,《條例》還要求北京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道路交叉口、鐵路道口、人流密集場所出入口等公共場劃定禁止停放區域。
值得關注的是,從立法層面保障停放用地供給,是此次北京《條例》的重點之一。
北京某三甲醫院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所在的醫院不允許職工將非機動車停放在院內,院內也沒有專門停放電動自行車的地方,大家一般都放在門口道路上,停放較為隨意。
“結果是在就醫高峰時段,院內職工和來就醫患者、家屬的‘電驢’,共同占領了門口多條道路以及公共空間,還會壓盲道、占用非機動車道,秩序比較混亂。”該醫生表示。
此次《條例》則明確表示:“ 車站、醫院、商場、學校、展覽館、影劇院、體育場館、公園等公共建筑、公共場所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配套規劃、建設非機動車公共停車設施。”“既有停車設施不能滿足非機動車停放需求的,應當及時改建或者擴建。”
此外,《條例》還鼓勵“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新建、改建、擴建非機動車集中停車和充電設施。鼓勵單位內部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
針對居民住宅區,《條例》則要求“應當按照國家、本市有關規定以及規劃許可配套建設非機動車停車和充電設施。配套建設的停車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設置集中停放場所的,《條例》要求“應當按照物業管理、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規、標準,根據需要設置相對集中的非機動車臨時停放點”。
在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看來,如果部分路段要利用人行道設置非機動車臨時停車點是可行的,但需要細化規范性要求。
“北京不少街道的人行道較寬,有5至7米,但很多時候這些人行道停放了兩排非機動車,就占去了4至5米的寬度,剩下一米多的空間,行人通過非常擁擠。究竟多寬的人行道能成為非機動車臨時停放點,能停幾排,這些細節都需要明確。”楊新苗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停放空間亟待探索
不僅是北京,近年來,隨著電動自行車數量的快速增長,不少城市都面臨著“圍樓堵路”這一問題。
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考驗著城市的智慧。
地鐵口停放了大量非機動車 圖/視覺中國
以廣州為例,自今年5月26日起,廣州交警、交通、城管等多部門及屬地政府在重點地鐵站口周邊開展交通環境聯合整治行動,對違停且妨礙通行的車輛予以拖移。到了6月20日,根據廣州官方公布的數據,已經查扣、拖移電動自行車2.36萬輛。而廣州的具體做法則是,以地鐵站口為突破點,由點到線及面,逐步拓展至限行路段、主干道等重點區域,嚴查停放在上述區域的無牌電動自行車。
在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看來,目前不少地方出現停車難的問題,本質上是各大城市沒有為電動自行車爆發式增長做好準備。
“電動自行車不僅是一種綠色出行方式,目前越來越成為普通百姓出行的重要方式,應該保障其權益而非限制其發展。北京從立法層面保障非機動車停放用地供給這一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借鑒。”胡剛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而楊新苗也指出,對于電動自行車要做好分門別類的管理,不能“一刀切”,目前看北京的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學習和借鑒。他說:“大城市可以利用循序漸進的迭代模式,來實現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細化電動自行車的種類等問題。”
但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即使從立法層面保障非機動車停放用地的供給,國內大城市用地緊張這一問題,仍然需要直面。
在胡剛看來,立法保障非機動車停放用地只是第一步,未來還需要想方設法在城市用地緊張的情況下探索非機動車的停放空間。他說:“比如立交橋下的空間,不論做兒童游樂設施還是文化娛樂空間都存在安全隱患,而做非機動車停放點就正合適。此外,地鐵口這些地方,可以嘗試根據現有空間發展立體化的非機動車停車點。如果地上空間緊張還可以探索能否有效利用地下空間。”
記者:趙越(zhaoyue1@chinanews.com.cn)
編輯:孫曉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