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陸軍的 LG1 式 105 毫米輕型榴彈炮炮管上,常常能看到一個外形特殊的 “大喇叭”,這個裝置乍一看確實容易讓人產生聯想,有科普作者就曾將其誤認為是紅外探測裝置,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常見的炮兵設備 —— 初速測定雷達,并非什么紅外探測設備。
之所以說它不可能是紅外探測裝置,關鍵就在于其安裝方式。這個 “大喇叭” 是與炮管軸線連接在一起的,這種同軸安裝的設計決定了它根本無法觀測到遠方的炮擊效果,炮管上的這個 “大喇叭” 完全跟隨炮管的指向,無法獨立調整視角,從這一點來看,將其歸為紅外探測裝置顯然站不住腳。,自然也就不可能承擔紅外探測的任務。
那這個 “大喇叭” 到底有什么用呢?
其實,它的核心功能是根據多普勒效應原理,在炮彈飛出炮口的瞬間測定其真實初速。多普勒效應是指當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頻率會發生變化,初速測定雷達正是利用這一原理,通過發射特定頻率的電磁波,接收炮彈飛行時反射回來的電磁波,計算出炮彈的初速。
我們知道,炮彈的初速差異對射擊精度的影響非常大,哪怕是微小的初速偏差,在遠距離飛行后,落彈點也會出現很大的偏差。而有了這個初速測定雷達,就能把測出的真實初速及時輸入火控系統,火控系統會根據這個真實數據重新計算彈道,從而有效修正射擊誤差。
這種初速測定雷達在很多先進的現代化火炮上都有應用,比如中國的 AH-4 超輕型榴彈炮,其炮管上也裝有類似的設備。AH-4 作為一款性能優異的超輕型榴彈炮,需要具備快速部署和精準打擊的能力,初速測定雷達的配備無疑為其精準打擊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僅如此,在先進艦炮上,初速測定雷達也是標配,艦炮在海上作戰時,面臨著風浪、船體晃動等復雜因素的影響,對射擊精度的要求更高,初速測定雷達能夠實時捕捉炮彈初速,幫助艦炮在復雜環境下依然保持較高的命中率,可見其在提升火炮射擊精度方面的重要性。
或許有人會問,沒有這種雷達行不行?理論上也可以,但操作起來會很麻煩。如果沒有初速測定雷達,就需要通過試射來測定同一批號炮彈的初速減退量。試射不僅會暴露火炮的位置,在實戰中可能會招致敵人的火力反擊,而且試射過程需要消耗一定的彈藥和時間,這顯然不適合現代化炮兵作戰系統快速反應、精準打擊的需求。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快速有效的打擊才能掌握戰場主動權。
我們在新聞中經常看到,我軍某炮兵營在演習時能夠不經試射就實現首群覆蓋敵人目標,這背后離不開先進火控系統對測地、彈道、氣象等大量數據的精準掌握。但不經試射就意味著無法進行常規的初速測定,若只能固定使用一個理論初速裝訂量,射擊精度必然會大打折扣。而有了初速測定雷達,就能以上一發炮彈的初速來修正下一發的諸元,實現越打越準。
比如在連續射擊時,第一發炮彈打出后,初速測定雷達立即測出其真實初速,火控系統根據這個數據調整第二發炮彈的發射參數,使得第二發炮彈的落彈點更加精準,經過幾輪修正,就能實現對目標的精確覆蓋,這也是我軍能夠做到不經試射就精準打擊的重要保障之一。
初速測定雷達的應用,不僅提升了火炮的射擊精度,還大大提高了炮兵的作戰效率和生存能力。在現代戰爭中,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武器裝備的性能往往決定了戰場的走向,初速測定雷達作為火炮系統中的一個關鍵設備,雖然看似不起眼,卻在無形中提升了整個炮兵部隊的戰斗力,成為現代炮兵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