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臺后的各種表現都表明,其對澤連斯基并不認可。
這段時間,雖然美俄之間因沖突分歧再次加劇,特朗普對普京的耐心也明顯在消耗殆盡,但是這似乎并沒反作用到澤連斯基身上,特朗普對澤連斯基的好感度并未就此增加。
甚至近日有消息稱,美方還制定了一份“流放計劃”,有意將澤連斯基添到名單當中。
(澤連斯基)
放出這一消息的是一名美國著名記者西摩·赫什,他表示有華盛頓官員透露,如果特朗普下定決心,澤連斯基必定會被放到流放名單當中,但若是他不聽從拒絕離開,美方還可能通過武力強迫他。至于之后誰會接任,這名記者則透露可能是扎盧日內,甚至在未來幾個月內就會接任這一職位。
讓人細思極恐的是,美方這一傳言傳出還沒多久,澤連斯基就消失不見了。
俄烏沖突爆發后,烏克蘭內部逐漸形成慣例,即總統每天晚上都會通過視頻向民眾發表講話,這種形式也是他向民眾傳遞信息、穩定人心、凝聚共識的重要手段。
然而日前烏方媒體卻透露,截至晚上十點半,澤連斯基的晚間講話仍不見蹤影,且政府對此沒有任何解釋。
現階段,澤連斯基在內部情況也不容樂觀。前不久,其試圖削弱國家的反腐機構,結果引發了公眾的抗議,烏克蘭民眾齊聚總統辦公室外,批判其試圖加強集權,壓制國內的批評聲音,這也是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首次針對澤連斯基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而特朗普這邊,想要替換澤連斯基的動作其實也早有表現了。
特朗普登臺后不久澤連斯基訪美,兩人在橢圓形辦公室爆發激烈爭吵。特朗普要求烏克蘭以礦產開采權換取軍援,而澤連斯基拒絕在未獲安全保障的情況下妥協,最終導致《美烏礦產協議》流產。
特朗普事后在社交媒體批評澤連斯基“未準備好實現和平”,并指責其對美國不敬。這件事情實際上已經暴露了雙方在利益交換邏輯上的根本分歧。
(特朗普和澤連斯基爆發爭吵)
三月份,美烏代表團在沙特舉行會談,而美方繞過澤連斯基直接與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達成協議,同意實施30天臨時停火并恢復情報共享。這一舉動,實際上就削弱了澤連斯基作為烏克蘭最高決策者的權威,暗示特朗普已開始構建替代溝通渠道了。
除此之外,特朗普團隊還縱容媒體炒作“澤連斯基貪腐案”,包括其家族在塞浦路斯的離岸賬戶、親信在軍火采購中的回扣等。盡管這些指控還沒被證實,但已導致澤連斯基的國際形象受損,今年六月民調顯示其信任度已經降至49%,是執政以來最低數據。
對于特朗普而言,他秉持的是“美國優先”理念,認為美國在俄烏沖突中投入過多資源卻未獲得對等回報,這與澤連斯基政府持續尋求美國無條件、大規模援助的訴求形成根本沖突。若澤連斯基堅持拒絕與俄羅斯談判、持續要求美國無底洞式援助,必定會被特朗普視為損害美國利益的障礙。所以對待這樣一位“不聽命”的外國領導人,將其移除或許就是特朗普能想到的一種清除障礙的好辦法。
至于扎盧日內這邊,能獲得特朗普青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作為烏克蘭前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曾指揮了基輔保衛戰、哈爾科夫反攻等關鍵戰役。他推動的“去中心化指揮體系”顯著提升了烏軍戰斗力。所以從軍事角度出發,特朗普更容易認為,軍人出身的扎盧日內,更能高效執行美國的軍事指令,尤其是在以戰促和的策略框架下。
其次,在今年三月接受采訪時,扎盧日內就表示,可在“國際監督下”就烏東地區地位進行公投,這一觀點,與特朗普“以領土換和平”的思路不謀而合。這種戰術靈活性,也使其成為了特朗普眼中可交易的合作伙伴。
此外,作為職業軍人,扎盧日內未深度卷入烏克蘭國內派系斗爭。去年被澤連斯基解除軍職后,就以駐英國大使身份保持政治影響力,這樣既避免了與澤連斯基陣營的直接對抗,又通過北約渠道維持了國際信任度。這種超脫性,讓其成了美國在烏克蘭去政治化治理的理想人選。
(扎盧日內)
最后,扎盧日內長期推動烏軍西方化改革,包括引入北約標準化訓練、采購西方武器系統等。其任內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立了直接溝通機制,2022年以來與美軍高層的通話更是超過50次,被五角大樓視為“最可信賴的烏克蘭伙伴”。這種軍事一體化程度,也可使扎盧日內成為特朗普推動北約國家分攤對烏軍援的理想執行者。
總之,特朗普的目標就是要通過扶持軍事強人實現快速停火,以最小化美國資源投入,同時鞏固對北約盟友的掌控力,在這種狀況下,顯然澤連斯基不是一個好的人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