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局勢有點意思。一邊是美國忙著拉攏中國周邊國家簽貿易協議,另一邊又對中國揮舞制裁大棒,不準買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這套路,像極了生意場上的“軟硬兼施”——先給你點甜頭,再威脅你不聽話就翻臉。但問題是,中國會吃這一套嗎?
1.美國拉攏鄰國:關稅讓步背后的算計
美國最近跟菲律賓、印尼、日本三個中國鄰國簽了貿易協議,表面看是“互利共贏”,實際上更像是美國在給自己找籌碼。
先說菲律賓。特朗普宣布,美國對菲律賓進口商品征收19%關稅,而菲律賓對美零關稅。這比之前威脅的20%稍微降了一點,但依然高于4月提出的17%。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親自去美國談,最后拿到這個“優惠”,回國后怎么跟民眾交代是個問題。
印尼的情況更微妙。美國對印尼征19%關稅,印尼對美零關稅,但還得答應買50架波音飛機和一大批能源、農產品。這買賣怎么看都像是印尼吃了虧,但沒辦法,誰讓美國市場大呢?
特朗普(資料圖)
最讓人意外的是日本。石破茂政府之前一直硬剛美國,結果特朗普一松口,把關稅從25%降到15%,日本立馬妥協,還答應投資5500億美元。特朗普得意洋洋地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大交易”,能創造幾十萬美國就業崗位。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日本是被逼的——國內政治壓力大,執政聯盟在參議院失利,石破茂只能讓步。
美國這一波操作,說白了就是“軟硬兼施”:先給點甜頭,再逼你讓步,最后還要你掏錢投資。但問題是,這些國家真的能從協議里撈到好處嗎?
2.對華攤牌:不準買俄伊石油?
美國拉攏完鄰國,轉頭就對中國“攤牌”了。美國財長公開表示,雖然中美磋商“進展順利”,但美方不著急達成協議,反而要先談“不準中國買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的問題。
這招夠狠,直接戳中國能源安全的軟肋。美國的意思很明確:你要是繼續買俄伊石油,不僅可能面臨100%的“二級關稅”,連經貿談判都可能黃了。
但美國這套邏輯站得住腳嗎?
首先,中國買俄伊石油是正常貿易,美國憑什么干涉?外交部早就說過,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其次,美國在俄烏和中東的困境,真的是因為中國賣石油給俄伊嗎?顯然不是。俄烏沖突是美國自己拱火澆油的結果,中東局勢惡化也跟美國的中東政策脫不了干系。現在美國想把責任推給中國,純屬甩鍋。
美財長貝森特(資料圖)
3.中方反擊:三國會談+稀土籌碼
面對美國的施壓,中國沒慣著。就在美國財長放話后,中方代表直接去了伊朗,跟俄羅斯、伊朗舉行三方會談,重點討論伊核問題和取消單邊制裁。
中方的態度很明確:第一,反對單邊制裁,主張政治解決爭端;第二,維護伊朗正當權益,同時也捍衛自己的能源合作自由。這等于直接告訴美國:你施壓也沒用,該合作的還是會合作。
更關鍵的是,中國手里還有稀土這張王牌。美國高端制造業(比如芯片、軍工)離不開稀土,如果中國限制出口,美國產業必然受沖擊。所以,美國敢不敢真的對中國下死手?恐怕得掂量掂量。
白宮(資料圖)
4.美國的困境:國內危機+政策矛盾
美國這一系列操作,看似強勢,實則暴露了自身的問題。
首先,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會讓美國10年內新增24萬億人民幣的債務。中國還在持續拋售美債,進一步加劇美國的財政壓力。
其次,政策自相矛盾。美國一邊拉攏鄰國,一邊對華施壓,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中俄伊合作更緊密了,美國的制裁反而被削弱。
結語:中國的底線不會變
美國的套路很清楚:先拉攏盟友圍堵中國,再施壓試圖讓中國讓步。但中國不是好欺負的,該反擊的時候絕不含糊。
未來中美博弈還會繼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不會因為美國的威脅就改變自己的外交和能源政策。美國的“施壓游戲”或許能短期奏效,但長期來看,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