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老撾占巴色軍區司令部發布的一份緊急通報,讓本就復雜的東南亞局勢又添了一把火。通報顯示,7月24日至25日期間,老撾軍隊在與泰國烏汶府交界地區與數名非法越境的柬埔寨武裝分子爆發激烈交火,當場擊斃3人,逮捕10人,繳獲步槍4支和數枚手榴彈。這個消息乍聽之下有些匪夷所思——柬埔寨正在泰柬邊境與泰國軍隊激戰正酣,怎么又有武裝人員跑到老撾去了?而且時間如此巧合,恰好就是泰柬沖突最激烈的那兩天。
要理解這背后的邏輯,還得從柬埔寨這個小國面臨的復雜地緣環境說起。
從地理位置上看,這次事件發生的占巴色省正處于"翡翠三角"地區,這里是泰國、老撾、柬埔寨三國邊境的交匯點,地形復雜,邊界線犬牙交錯。就在同一時期,泰柬邊境正在進行激烈的軍事對抗。7月24日,柬埔寨軍隊使用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轟擊泰國境內目標,泰國空軍隨即出動6架F-16戰機,對柬埔寨陸軍第8師和第9師指揮部實施精確打擊。在這種高強度的邊境沖突中,出現武裝人員越境的情況并不奇怪。這些柬埔寨武裝分子很可能是在激戰中迷失方向,或者試圖通過老撾境內迂回,結果與老撾軍隊遭遇。從繳獲的裝備來看,4支步槍和數枚手榴彈的配置,更像是小股部隊的標準裝備,而非有組織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說到柬老關系,其實兩國之間的摩擦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7年4月,當時約30名老撾軍人越過邊境,阻止柬埔寨在東北地區修路,雙方對峙長達4個月。柬埔寨覺得這是在自己家門口修路,憑什么要你們管?老撾則說這塊地方存在爭議,你們不能單方面行動。最終還是洪森總理親自出馬,老撾才同意撤軍。但這事兒暴露了一個問題:兩國在邊界劃定上確實存在分歧。有個數據很說明問題——2017年柬埔寨共發生了388起邊境糾紛,與泰國談了213次,與越南談了269次,而與老撾只談了9次。這說明什么?兩國平時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小問題積累多了就容易出大事。
更深層的矛盾其實在水上。湄公河這條"生命線"承載著沿岸六國的不同發展需求,老撾和柬埔寨的想法就不太一樣。老撾想當"東南亞的蓄電池",在湄公河上建了一大堆水壩,不僅自己用電,還要向鄰國出口賺錢。問題是,上游建壩下游就要遭殃。柬埔寨的農業和漁業都靠湄公河的季節性洪水,老撾的水壩一建,自然流量就變了,到了旱季下游水位下降,船都開不了,地也澆不了。柬埔寨當然不干了,但人家老撾也有話說:你們不是也在建德崇扶南運河嗎?這條運河要是修成了,也會改變下游的水文環境,我們憑什么不擔心?就這樣,大家都為了自己的發展需要,結果誰也不讓誰。
從這次沖突的細節可以看出點門道。老撾軍隊能夠迅速制服10名柬埔寨武裝分子,說明人家在邊境管控方面確實有一套。老撾人民軍雖然規模不大,但裝備相對現代化,特別是在中國幫助下,通信設備和輕武器都不錯,在叢林作戰方面有優勢。反觀這次越境的柬埔寨武裝人員,4支步槍加幾顆手榴彈,裝備簡陋得很,更像是泰柬邊境激戰中的散兵游勇。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山地叢林地形確實給邊境管控帶來不少麻煩,通信不暢、地形復雜,出現"走錯路"的情況也不奇怪。
在大國博弈這個大背景下,柬老兩國的"站隊"問題也挺微妙。老撾算是中國的"鐵桿朋友",中老鐵路一通車,兩國關系更是蜜里調油。老撾的水電項目基本都有中國企業參與,可以說是深度綁定了。柬埔寨雖然也跟中國關系不錯,但玩法不太一樣,既讓中國在云壤建海軍基地,又要跟美國保持某種平衡,戰略選擇更加多元化。美國對柬埔寨越來越親華當然不爽,這次泰國用F-16打柬埔寨,美國基本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敲打柬埔寨。
對柬埔寨來說,這次"意外沖突"真是雪上加霜。一邊要應對泰國F-16的精確打擊,一邊還得處理老撾的外交抗議,這對一個不到1800萬人口的小國來說壓力山大。老撾選擇在這個節骨眼上發布通報,時機選擇很有講究,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也向外界展示維護邊境安全的決心。對柬埔寨而言,洪瑪奈總理接手的這個攤子確實不好收拾,既要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又不能四面樹敵,這需要相當高超的外交技巧。在東南亞這個大國博弈的前沿地帶,小國的每一步都得小心謹慎,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這次事件可能成為柬老關系的轉折點,兩國能否妥善處理,不僅關系到雙邊關系,也會影響整個地區的穩定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