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拼命想把奧巴馬送進監獄,卻發現自己當年為脫罪而設的"保護傘"正在保護對手。
總統豁免權本是特朗普的"免死金牌",如今卻成了奧巴馬的"護身符",這個反轉太諷刺了。
政治報復遇上制度約束,會擦出什么火花?這場博弈的結局早已注定?
247年來不足40宗起訴,特朗普要用"稀有大罪"收拾奧巴馬
說起來,特朗普這次是真的動了真格。7月23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在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已將奧巴馬的"案件"提交給司法部進行刑事起訴。
罪名相當嚇人:策劃政變與叛國陰謀。司法部長帕梅拉·邦迪回應稱,司法部已經成立了專門的調查小組。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兒。
叛國罪在美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相當特殊,堪稱政治界的死刑。美國憲法明確定義:發動反對美國的戰爭,或擁護美國敵人并給予援助。
但問題來了,定罪條件極其嚴格。從美國建國至今247年的歷史中,聯邦層面的叛國罪起訴案例不足40宗,實際定罪的更是寥寥無幾。上一起叛國罪定罪還是在2006年。
那是美國公民亞當·亞希耶·加丹加入"基地"組織并制作宣傳視頻的案子,最終這家伙在2015年被美軍無人機直接炸死了。這個數字說明了什么?叛國罪幾乎是個擺設。
想想也是,美國歷史上連總統或前總統因叛國而被定罪的先例都沒有。特朗普現在要開這個先河,難度可想而知。
更尷尬的是,加巴德公布的所謂"鐵證",說穿了就是把兩個獨立機構的信息拼湊在一起。她聲稱奧巴馬團隊在2016年修改了關于俄羅斯干涉大選的調查報告,引發了后續針對特朗普的一系列調查和彈劾。
但這種拼湊出來的證據,在法庭上能站得住腳嗎?答案顯而易見。
特朗普的動機其實很明白:新官要算舊賬。想到自己第一屆任期后差點被民主黨關進監獄,現在大權在握,自然要讓對手也嘗嘗被整的滋味。只是,個人恩怨歸個人恩怨,法律現實卻是另一回事。
自己挖的坑自己跳,特朗普的"免死金牌"救了奧巴馬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絕妙的政治諷刺。特朗普想要起訴奧巴馬,但他忘記了一個關鍵問題:總統豁免權。
這個豁免權的擴大化,正是特朗普當年為了自己脫罪而大力推動的。現在這把"保護傘",卻要保護他最想收拾的對手。回顧一下歷史就明白了。
特朗普在遭到民主黨清算時,曾多次援引總統豁免權規避司法調查,堅稱即使卸任,豁免權依然有效。
2024年,美國最高法院更是直接宣布:總統在任期間的"核心公務行為"享有絕對刑事豁免權,即使相關行為涉嫌違法也無法起訴。
最高法院還授予總統"更廣泛的行為",包括一般公務行為,也享有"推定豁免權"。這項裁決本來是為了給特朗普脫罪而作出的。
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和特朗普絕對想不到,有朝一日如果特朗普要清算民主黨籍前總統,這項裁決同樣也能成為后者的"免罪金牌"。現在的情況就是:自己挖的坑自己跳。
奧巴馬在2016年期間的行為,完全可以被認定為總統的公務行為。按照特朗普自己推動的豁免權擴大化解釋,這些行為享受法律保護。
除非特朗普不講"武德",公然否認總統豁免權的適用性,否則奧巴馬完全可以援引豁免權阻撓司法部的訴訟程序。
這下壓力又給到了特朗普:他敢掀桌子嗎?如果特朗普真的否認豁免權對奧巴馬的保護作用,那他自己當年的脫罪邏輯豈不是自相矛盾?
這種制度性的保護,體現了美國政治制度設計的客觀性。制度一旦建立,就具有超越個人意志的約束力。特朗普想要報復,但制度說:不行。
制度面前無例外,兩黨斗爭的"天花板"在這里
這場政治博弈的結局,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不是因為奧巴馬有多強,也不是因為特朗普不夠狠,而是因為制度約束的存在。
美國是兩黨制國家,這個基本政治框架決定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徹底消滅對方。特朗普此舉實際上是想將民主黨的信譽乃至整個民主黨連根拔起。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想想看,如果真的把連任兩屆的前總統奧巴馬等民主黨大佬都判成賣國罪,那美國政府的信譽也就徹底破產了。
連總統、國務卿以及整個政府官員都是賣國賊,那美國政府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內亂就在眼前。這涉及到美國兩黨制的政體和國家信譽,是不可觸碰的紅線。
即便特朗普心里有千般不憤,萬般不愿,但考慮到美國國內局勢的穩定,和各方政治勢力的對比,這件事也難以為繼。
歷史告訴我們,政治博弈有其內在規律。看看其他國家的類似案例就知道了。韓國前總統樸槿惠、李明博都曾面臨司法調查,但那是基于具體的貪腐指控,而非政治立場的清算。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也曾遭到司法調查,但同樣是基于具體的違法行為,而非政治觀點的不同。相比之下,特朗普對奧巴馬的指控更像是政治清算,而非基于具體違法事實的司法追責。
這種性質的指控,在成熟的民主制度中很難獲得司法支持。更重要的是,目前孰是孰非還沒有定論。特朗普也沒拿出任何實質性證據,全是嘴炮。
美國法院不可能就這么審判以奧巴馬為代表的整個前政府官員。況且外界一直在傳言這是特朗普的報復手段。
所以奧巴馬方面并不慌亂,只回復說這是特朗普"轉移注意力的拙劣嘗試"。雙方都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場輿論戰,誰也不能拿誰怎么樣。
政治報復撞上制度鐵墻,這場"意外"暴露了什么
這場看似激烈的政治斗爭,實際上是一次制度智慧的生動展示。它告訴我們,良好的制度設計能夠超越個人恩怨,成為政治文明的堅實保障。
特朗普的政治報復遇到了制度的"鐵墻",這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設計的必然結果。總統豁免權的設立,初衷就是保護總統在履行職務時不受政治干擾。
這種保護是超越黨派的,不因政治立場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特朗普當年享受這種保護,奧巴馬現在同樣可以享受。
這就是制度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從更深層次看,這種制度約束體現了美國政治文明的成熟度。個人意志再強,也要服從制度框架;政治恩怨再深,也要在法治軌道內解決。
這對其他國家也有重要啟示。政治制度的設計,不應該只考慮當下的需要,更要考慮長遠的穩定。今天保護你的制度,明天也會保護你的對手。
這種制度的"反身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當然,這也暴露了美國政治生態的一些問題。政治極化加劇,兩黨斗爭白熱化,已經到了動用司法手段相互攻擊的地步。
這種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對美國的政治穩定和國際形象都不是好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制度約束的有效發揮,也為這種政治沖突設置了"安全閥"。
無論政治斗爭多么激烈,都不會突破制度的底線。這或許就是成熟民主制度的韌性所在。
回到這場具體的政治博弈,我們可以預見:特朗普的指控最終會不了了之,奧巴馬會安然無恙,美國的政治制度會繼續運轉。
這不是誰輸誰贏的問題,而是制度勝利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場看似失敗的政治報復,實際上成就了一次制度智慧的完美演示。
或許這就是政治文明進步的表現:用制度約束權力,用法治化解恩怨。
#優質圖文扶持計劃#
結語
制度的力量往往超越個人意志,這或許正是政治文明成熟的標志。
這場政治博弈將以制度約束的勝利告終,未來類似沖突將更加理性化。
你認為制度約束與政治自由之間應該如何平衡?歡迎分享你的看法。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