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00多天的“洛河至北爐橋防御戰”(又稱“淮南礦區保衛戰”)后,中國軍隊退守到了壽縣,淮南礦區淪陷。在這之后,為了有效控制江淮腹地、掠奪資源,日軍三次進犯壽縣古城。
在爬壽縣古城墻的日軍(圖片來源網絡)
1938年6月3日,日機對壽縣進行輪番轟炸,守城軍力不支,次日凌晨古城陷落。第一次淪陷后,百姓目睹日軍暴行,抗日情緒高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抗日武裝在壽縣城鄉和交通沿線,晝伏夜襲、聲東擊西,打得日寇坐臥不安。在民眾抗日怒潮包圍下,不久,日軍退出壽縣。日軍退出壽縣后,駐扎在窯口集的安徽抗日自衛軍一路軍第三直屬大隊進駐壽縣城,恢復城防、維持秩序,發動群眾開展鋤奸。1939年11月2日,日軍千余人第二次向壽縣縣城發動進攻,守城的國民黨部隊不戰而逃,兵力單薄的自衛隊稍作抵抗后便南撤,古城第二次陷落。國共兩黨的抗日武裝在古城第二次陷落前后,多次粉碎敵人的掃蕩,并不斷派出小部隊深入敵后,相機襲擊敵人、拔除據點,直接威脅日軍占領的淮南線和淮南煤炭基地。1940年4月,日軍重兵來犯,這是日軍第三次進犯壽縣古城,發生可歌可泣的古城保衛戰。
日本侵略者橫行在壽縣古城大街上(圖片來源網絡)
1940年4月12日,占據合肥的日軍磯谷14師團的千余騎、步兵,糾集蚌埠占領軍及“綏靖軍”,總兵力達6000余人,對壽縣展開了第三次進攻。壽縣守軍為國民黨安徽省保安第二支隊第九團,團長趙達源獲悉后,立即將情況報告駐在壽縣之南迎河集的第一三八師四一二旅旅長龍炎武。龍炎武接到報告后,令調駐扎在正陽關的兩個步兵連,馳赴縣城待命,又令趙達源據城固守。戰斗打響前,趙達源數次召開由連長以上軍官和壽縣自衛大隊各中隊長參加的會議,積極加固城防、搶修工事、部署陣地。按照部署,保九團主力固守壽縣城,派部分兵力占領唐家山、平山作為警戒陣地,東津渡西岸為前進陣地。鳳臺駐軍張普慶第十一游擊隊,從側翼消滅日軍。
1940年4月12日凌晨2點,日軍趁著黑夜兵分三路向鴨背鋪、唐家山、平山、桂家山、蔡家崗警戒陣地進攻。一路在鴨背鋪、蔡家崗等地包圍了保九團第七連。雙方激戰近1個小時,終因敵人武器、兵力均占上風,致使城外一線守軍傷亡殆盡。日軍沖破防線,第七連無力阻擊,退守至八公山。兩路日軍主力向唐家山、平山的保九團警戒陣地進攻,戰士們視死如歸,在這里和日軍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戰斗。
壽縣古城外的日本侵略者(圖片來源網絡)
當日軍的重炮打過來時,駐守在唐家山的中國軍人,沒有人退縮,日軍無法正面突破防線,就從側翼開始包抄。日軍在側翼,突破了張普慶的部隊防線,唐家山陣地腹背受敵,日軍炮火猛烈,保九團傷亡很重,不得已撤出了陣地,唐家山失守。1940年4月13日上午11點,日軍占領東津渡,炮擊壽縣城。保九團面對強敵,孤軍奮戰,打退日軍數次攻城,全團官兵亦陣亡過半。
戰斗打到當天下午,保九團已是彈盡糧絕,日軍最終突破了壽縣城防,陸續沖入東、南門。保九團和日軍展開了肉搏巷戰,城濠內外,遺尸累累,保九團團長趙達源、副團長黃雪濤以身殉國,全團官兵絕大多數壯烈犧牲,壽縣古城第三次失陷。從此,古城在日本侵略者鐵蹄蹂躪下長達5年之久。
此次壽縣古城保衛戰,中國軍隊奮勇作戰,體現出中國軍人舍身為國的精神,極大激發了民眾的抗日熱情。抗戰勝利后,為了緬懷趙達源團長等抗日英雄,壽縣人民在西門立碑紀念。
▌來源:淮南日報
▌編輯:龍震琳
▌審核:小紅花
▌抖音號:@shouxianre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