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前一段時間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L橫空出世,著實是在純電動大SUV市場扔了一顆重磅炸彈。其實從尺寸的角度來看,特斯拉Model YL和小米YU7旗鼓相當,基本對位,但是兩者的差價卻在7-15萬元的水平(以Model YL網傳40萬級別定價計)。在這種差距之下,花比小米YU7多六位數左右的價錢買特斯拉Model YL到底值得不值得?兩款車之間又有哪些差異?咱們今天就拋開價格差,從幾個更深的方面對比當紅炸子雞特斯拉Model YL和小米YU7。
一、外在設計,兩車理念完全不同
看車先看臉,這兩臺車雖然都是新一個時代的新能源車設計,但是底層邏輯仍然存在質的差距。以我們看來,小米YU7的顏值相對更高一些,這是因為小米YU7的整體外觀造型語言有著經典車的影子,復刻經典就算是照貓畫虎也不至于特別難看,是一種具有藝術感和傳統經典車型優秀設計的美,算是一種比較成功的致敬和復刻。
特斯拉Model Y則是一種充滿科技感的美感,比如說傳承自Cybertruck的貫穿式前臉設計,以及通過表材質處理后的后尾燈漫反射板,都是這一代車型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優秀細節設計。
而且從一開始,為了彰顯車型的科技感屬性,特斯拉首先采用了隱藏式門把手以及中控主要交互靠一塊屏幕實現的設計理念,這種極簡化的設計語言在當今的新能源車甚至燃油車當中都得到了徹底的貫徹和應用。不得不說,特斯拉在新一個時代的設計語言引導上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引領屬性。
另外,兩車的定位也是有所差異,小米YU7主打的是還是一到兩個人坐著開著都很舒服,而特斯拉Model YL用2+2+2的座椅布局和3040mm的軸距解決了標軸版不能帶一大家子一起出門的問題,更加偏向于家庭用車。
二、智駕輔助系統邏輯策略存在區別
說到最近火熱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相關的內容,首先說明,我們目前在國內所有能夠買到的乘用車,無論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功能說的有多么完善、有多么接近L3,仍然都是L2級別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僅能起到輔助作用,而不能代替駕駛員稱為第一責任人。
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的兩種方案可以說是兩種完全不同思維的表現——小米YU7的智駕系統是在傳統的ACC+LKA自動跟車加自動車道保持的基礎上,增加比如說打燈變道、自動上下匝道、APA自動輔助泊車等邊際功能,并且在研發的過程當中著重標定除了ACC+LKA之外的功能,以體現向L3有條件自動駕駛靠攏的新特性。
具體配置上,小米YU7 Max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硬件配置堪稱豪華,其核心配置包括英偉達Thor智駕芯片,算力高達700TOPS,為系統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同時,該車還搭載了探測距離達到200米的激光雷達,以及1個4D毫米波雷達、11個高清攝像頭和12個超聲波雷達,這些傳感器共同構成了360度無死角的感知系統,能夠實時捕捉車輛周圍的環境信息。軟件方案則采用的是端到端。
在最近的某平臺測試當中,參測的兩款車型(SU7 Max、SU7 Ultra標準版)的表現可以說體現了小米數據庫訓練時長尙短、場景仍有局限性的特點,在很多場景下的表現猶豫、突兀,甚至是引發嚴重交通事故。
(小米SU7 Max和Ultra在平臺的高速NOA測試中僅得1分)
而特斯拉這邊的智駕輔助系統則采用的是純視覺方案,看似相對有些局限,但是實際在某平臺的城市和高速特殊、應急、事故場景的表現都非常優秀,無論是前車突然切出、馬路中間橫擺事故車還是城市場景面對電動自行車的情況,特斯拉的表現都是相對從容的,高速緊急情況測試的得分也是全場最高的。然而國內外的FSD高階智能輔助駕駛仍然存在一些區別,我相信隨著法規落地,海外的滿血FSD落實到國內特斯拉車型上應該不會太遠。
(特斯拉Model 3雖然是純視覺,但在除野豬測試之外都滿分通過)
特斯拉海外FSD與國內版在功能、場景、法規、智駕水平、數據訓練及價格上差異顯著。海外FSD功能更全,依托一個巨型神經網絡來進行訓練,可實現“點對點”全自動駕駛,適用場景廣泛,滿血版本的關鍵在于依賴海量真實數據訓練,迭代迅速,智駕水平高,自主決策能力強,采用月訂閱制。國內版則聚焦城市道路輔助駕駛,場景受限,因法規要求數據本地化存儲且禁止在中國AI訓練,改用視頻模擬訓練,算法迭代效率降低,智駕水平仍處L2級,需駕駛員監控。價格上,國內堅持6.4萬元一次性買斷,遠高于海外訂閱制及國產競品
(海外特斯拉Model Y的滿血FSD界面,在未手扶方向盤情況下仍然在
三、兩者的造車工藝和理念也存在較大差異
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系列在底層造車邏輯上也屬于是兩個陣營。先說結論,小米YU7的造車理念和流程仍然是傳統如大眾、奔馳這種老車企的邏輯,整車的工廠就是一個巨大的拼接車間、工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外采的零件按圖紙一個一個拼接起來;
而特斯拉則是將沖壓車間等基礎制造單元合并到工廠內部,整車的組成就是幾塊巨大的自產自研的積木,集成化程度更高。集成化程度更高的同時,特斯拉的車身剛性和碰撞安全也是優秀的,超高壓一體化壓鑄車身也保證了足夠的被動安全性。因為在它的老家美國,修車費用可是全球一頂一的貴,所以它要是不皮實,也不會在美國還是銷冠。
再說一個細節,無論電動汽車還是燃油車都需要大量的線束和控制單元來對功能進行調度控制。國產新能源車在采用域控的情況下,線纜總長一般在2000m左右,而特斯拉Model Y采用更加“去線纜化”的車身域控布局,線纜總長僅為100m(特斯拉馬斯克官方宣稱),整車通訊更高效。這一水平相較于前作以及競品也是大幅度減少,實現了較高程度的輕量化——從整車凈重也能看出來,Model Y整車凈重僅2.003噸,比YU7 Max輕了接近400公斤。這種差異可不是減少個零重力座椅,減配一個冰箱就能輕松做到的,還是特斯拉整車設計的底子到位。
(特斯拉Model Y高壓電走線極其簡潔)
關于小米汽車與特斯拉三電系統的技術差異我們從特斯拉Model Y與小米YU7 的CLTC續航表現也能看出些端倪。
特斯拉Model Y長續全驅版采用78.4度的LG電池,CLTC續航750公里,小米YU7采用的則是96.3度的寧德時代電池,CLTC續航770公里。從這組數據和重量差異來看,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特斯拉三電技術(電機、電控、電池管理)的優勢。首先是能耗效率差距明顯:特斯拉Model Y用78.4度電跑750公里,折算下來百公里電耗約10.45度;而小米YU7以96.3度電跑770公里,百公里電耗約12.5度。即使扣除YU7重400公斤可能增加的能耗(按每100公斤多1度電估算,約多4度/百公里),其基礎電耗仍高于Model Y,說明特斯拉在電機效率、電控精準度上更優。
其次特斯拉電池能量利用率更高。同樣容量的電池,特斯拉能轉化出更多實際續航,背后是電池管理系統(BMS)的優化——比如對電芯狀態的精準監控、充放電效率的控制等,這也是特斯拉三電技術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另外就是兩個車企對于讓純電動車“能用”的兩種差異化的策略,我們現在的純電動車是用大電池、5C快充、800V平臺等等加快充電速度的辦法,讓純電動車的使用便捷性至少達到一個及格線水平。
而特斯拉則是通過電控系統的精打細算,域控、去線纜化的無線通訊等減重、減線纜損耗的設計讓每一度電都盡可能“物盡其用”。我們的大電池、快充電的模式雖然解決了可用性問題,但是對于電池健康而言,高壓、快充這些操作所帶來的影響仍然未經過一個生命周期的考驗,相比較之下,還是精細控制電控,降低百公里能耗的方式要科學不少。
(網上曬出的特斯拉Model Y的電耗,無論如何計算都是十一二度的百
最后,我們用手機給大家對比下小米與特斯拉在產品上的差異。小米汽車的整體邏輯很像安卓手機,一個公版的主板(基于成熟底盤技術優化)然后加上其他的各種外采外研的零件;而特斯拉則更像是蘋果,堅守自己的造車(造手機)邏輯,芯片系統,工藝等等均為自研。即便與供應商合作也有很強的話語權。產品上很容易形成技術壁壘。相比小米的產品更難被復制。
其實,我們做這篇內容并不是想說小米汽車不夠好。小米汽車目前的表現,滿足大家日常用車需求是沒問題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對比小米與特斯拉的不同,與朋友們探討下電動汽車目前的技術發展狀況。你更喜歡特斯拉還是小米呢?為什么?評論區聊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