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位單親母親遇到一件塌了天的事,聽了老師的勸,結果被調劑了。
兒子611分,全省3300——34000的位次,大可以填省外211高校,如,大連海事。聽了老師的勸,將保的機會放在蘭州交大交通運輸專業上,該專業2024年最低位次是43000,現在位次超出去年9000位,為了保險,還勾選了服從調劑。
本以為十拿九穩,滿懷憧憬填地等待二十天,等來的卻是蘭州交大“土木工程”調劑通知。那一刻,真感覺天塌了! 能上211的分數,選了“雙非”院校的王牌專業竟也保不住?
該文評論區瞬間炸鍋。有人認為這位母親是編的,還貼出去年錄取位次截圖,這位母親只能反復辯解“今年新高考,多少人入坑?誰拿孩子開玩笑!”自述焦慮得2天沒有吃飯。這件事引發不少家庭相似的恐慌——高分并非保險箱,志愿填報的毫厘之差,足以讓期待碎成一地雞毛。
真實情況如何?
交通運輸專業2025年在河南僅招18人(2024年為24人),而報考人數激增導致實際錄取位次飆升至35,200名(2024年為43,459名),34,000名位次恰好卡在“錄取邊緣”;交通運輸與土木工程同屬“交通運輸類”專業組,服從調劑時可能被分配至組內任一專業;該校交通運輸2025年報錄比高達 1:22(18個名額吸引超400人報考),直接推高分數線。
這場爭論的漩渦,本質是信息差與認知差的碰撞。質疑者手握歷史數據,堅信“分數到位=專業穩贏”,卻忽略了考生志愿扎堆等,導致某項專業分數的“大小年”現象。結合當下動輒萬元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爆火,其核心販賣的,正是家長對龐雜信息與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認知差”已成為一門價值數十億的生意。而普通家庭,往往只能依賴老師經驗、網絡碎片信息或過往“常識”進行決策,稍有不慎便可能墜入“高分低錄”的陷阱。
更深層的撕裂,在于對“專業價值”的極端化評判。調劑結果揭曉后,“土木工程”成了網友爭議焦點。一方哀嘆:“土木未來20年都不會好!”視其為“天坑”;另一方則試圖糾偏:“蘭交土木是進鐵路局房建公寓段的,妥妥好單位!” 甚至有人分享成功案例:“兒子蘭交土木本科,考研橋隧,23年畢業工作很滿意。”這映射出社會對專業的刻板標簽化——將“土木”簡單等同于“下工地”,卻無視其細分領域(如鐵路基建、智慧建造)與院校特色(蘭交的鐵路背景)。我們是否也陷入了“唯熱門論”的認知牢籠,而失去了對專業內涵與個體適配性的理性判斷?
值得警醒的是,評論區彌漫的“焦慮販賣”氣息。當“天塌了”“飯都沒吃好”的個體情緒被無限放大,很容易滑向對現實的片面渲染與絕望情緒的集體宣泄。然而,教育的真諦不在于制造恐慌,而在于 “看別人的故事,長自己的見識” 。
這位河南母親的經歷,其價值在于撕開了志愿填報系統的復雜性:它提醒后來者,分數之外, 政策解讀、風險預判(如是否服從調劑)、專業深度調研(而非僅看名稱冷熱) 同樣生死攸關。與其沉溺于“如果當初選了211”的懊悔,不如正視現實:專業并無絕對“冷熱”,只有與個人志趣、能力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的契合度。蘭交土木畢業生進入鐵路系統后勤崗位的路徑,或是基建帶來的海外機遇,同樣是一條值得探索的人生賽道——關鍵在于,能否打破信息繭房,主動尋求專業的真實圖景。
普通家長和考生要做的其實很簡單,關注教育部陽光志愿報名系統,那里的專業分析和志愿組合推薦,是教育部組織高校和專家們花不少時間建立的,其專業背景分析和組合推薦遠比外面的報師更可靠。
高考志愿,從來不是終點,而是漫長人生規劃的起點。當千萬家庭為高考志愿殫精竭慮時,或許更應思考:我們是否過度聚焦于“避免踩坑”,而輕視了培養孩子應對變局、在“非理想路徑”中開拓可能性的韌性與能力?正如那位用扁擔挑起行李走出考場的廣西女孩劉燕所啟示的:自立自強的精神與適應變化的生命力,遠比一紙錄取通知上的專業名稱更能定義未來的高度。畢竟,教育的終極答案,從來不在家長焦慮里,而在每名考生直面現實、理性抉擇并奮力前行的足跡中。
你怎么看這位母親的遭遇?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