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的專機離開北京后不過七十二小時,又要降落在蘇格蘭。三天前,她與中方談了氣候變化、人工智能,也談了電動車關稅,但中方堅持“先撤訴再談具體讓步”,歐盟則擔心國內議會掣肘,最終沒有形成新的共識。媒體用“空手而歸”形容這趟行程,話雖刺耳,卻也貼近事實。于是,她只能帶著這份失落,去赴特朗普的約。
時間緊迫。特朗普把8月1日定為新的“死線”,談不攏,美國就要把30%的關稅直接扣在歐盟出口商品上。從4月2日特朗普提出“對等關稅”算起,歐盟的談判底線一路下滑:最初說“零關稅”,后來退到10%,再后來發現10%也堵不住華盛頓的胃口,只能把目標鎖定在15%。這個15%的數字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日本給出的“樣板”。7月23日,美日達成協議:日本接受15%的基準關稅,原本針對日本汽車追加的25%額外稅降至15%,并承諾增加8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采購。特朗普隨即把這一模板推向歐盟:想要避免30%,就按15%來談。
歐盟算了一筆賬:15%雖然遠高于現行的汽車2.5%、鋼鐵部分免稅的現實,但比30%的懲罰性稅率還是便宜得多。更重要的是,若能在汽車、鋼鐵、鋁、航空零部件、醫療設備、烈酒等領域再爭取一些配額或豁免,15%仍是可以接受的“止損線”。
為了湊夠特朗普想要的“大禮包”,歐盟準備拿出一份長長的購物清單:立即訂購120架波音飛機,總價約140億歐元;未來五年再增購200億立方米美國液化天然氣;暫停正在推進的數字稅立法;把半導體、醫藥產品的零關稅期限一口氣再延十年;外加啟動300億歐元的對美制造業投資基金。
特朗普在蘇格蘭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協議成敗“五五開”,20多個技術細節仍在拉鋸,其中包括農產品準入、數據本地化、政府采購以及投資審查等老問題。
歐盟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德國經濟部長公開表態“協議優于對抗”,理由很簡單:德國汽車業對美出口占歐盟總量近四成,若真被加征30%關稅,大眾、寶馬、奔馳的北美盈利模型將被徹底打亂。
法國總統則在社交媒體上呼吁“準備反制”,但外交官私下透露,成員國對升級貿易戰的興趣有限,畢竟歐盟對美順差高達1500億歐元,真打起來,損失最大的還是出口大戶。馮德萊恩的團隊因此準備了兩套公關方案:若談成,就對外宣稱這是走向“跨大西洋零關稅愿景”的第一步,15%只是過渡稅率;若談崩,則立即拋出1000億歐元的報復清單,凍結美國企業在歐盟的公共合同,并首次啟用尚在測試階段的“反脅迫工具”。
不過,熟悉布魯塞爾流程的人都知道,這些“報復牌”更多是談判桌上的籌碼,真實施需要成員國一致同意,難度不小。
外界更關心的是,美歐若按15%握手,對中國意味著什么。首先,東南亞國家被特朗普劃在20%關稅檔,越南、印尼一度被視為供應鏈轉移的熱門目的地,如今20%與中國的30%差距縮小,轉移吸引力自然下降。
其次,歐盟對美順差收窄后,內部要求對華“再平衡”的聲音會更大,電動車雙反案可能加速落地,甚至把光伏、風電、醫療器械也納入新一輪調查。
再次,中美下周將在斯德哥爾摩就24%暫緩關稅進行磋商,美方代表已暗示可再延90天,但若歐盟先讓步,華盛頓對中國的要價大概率水漲船高——畢竟,特朗普已經放話“中國不在15%之列”,30%仍是懸在頭上的劍。
回到馮德萊恩本人。她在中國的三天行程被不少歐洲媒體稱作“打卡式外交”,既想展示歐盟的“戰略自主”,又拿不出真正能交換的籌碼。中方提出“先撤訴再談”,指的是歐盟必須撤回或暫停電動車反補貼調查,而歐委會擔心此舉在成員國議會過不了關,于是陷入僵局。臨走前,雙方只在氣候、人工智能治理等相對“安全”的領域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既無數字,也無時間表。歐盟外交官私下承認,如果當時能從北京帶回哪怕一項關稅減讓,這次去蘇格蘭的底氣都會足一些,可惜沒有“如果”。
蘇格蘭的天氣多云,特朗普的高爾夫球場綠意盎然。馮德萊恩抵達時,媒體的長焦鏡頭對準的是她手里那只黑色文件夾,里面裝著歐盟最后的出價:15%基準關稅,加上一系列采購與投資承諾。談判議題繞不開農產品配額、數據流動、政府采購以及投資審查。
特朗普的談判風格依舊:先放風“可能談不成”,再把最后期限往前推,逼對手在焦慮中讓步。歐盟團隊則努力在每一個百分點、每一個豁免條款上摳細節,試圖把損失降到最低。
談判室外,歐洲輿論已開始為“投降”做心理建設。德國《商報》評論說,15%雖不好看,但比30%的災難好一些;法國《世界報》則提醒,如果這次讓步換來的是歐美關系短暫穩定,也算“止損”。更多分析指出,世界貿易體系正在滑向“關稅同盟對抗關稅同盟”的新階段,高舉白旗的也許不止歐盟一家。畢竟,當規則讓位于實力,關稅數字就不再是技術問題,而是赤裸裸的力量對比。
馮德萊恩尚未返回布魯塞爾,歐洲議會內部已有人準備質詢:為什么四個月的抵抗換來的是15%的加稅?她需要在議會的聽證會上給出答案,也需要在成員國領袖視頻會議上安撫焦慮的總理們。而中國和美國,將在下一場談判中重新審視各自的籌碼。
蘇格蘭的高爾夫球場上,球童已經把旗幟插好,至于誰能在下一桿把球打進洞,沒人知道。唯一確定的是,球道兩側的觀眾——全球出口商、消費者、投資者——都將因這一桿的落點而重新計算自己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