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的法國南部,陽光熾烈,海風帶著咸濕的味道。走在普羅旺斯或其他小鎮,穿過狹窄的石板路,一排排色彩斑斕的遮陽篷下,攤位依次鋪開:蜂蜜泛著金色的光澤,橄欖油裝在厚實的玻璃瓶里,標簽寫著“初榨”、“本地出品”,圓潤的番茄被堆成小山,招徠著游客駐足挑選。
然而,你以為的“本地風味”,可能只是一場精心包裝的騙局。
“我們根本無法確定這些東西真的來自這里,”一位尼斯的居民在接受TF1電視臺采訪時坦言。
在法國,假冒本地產品的現象并非個例。每到夏天,隨著游客涌入度假城市,市集成為他們體驗“地道法國味道”的首選。但在這份熱情背后,一些商販開始鉆空子:從國外或大型超市批發來低價食品,再換上“本地出產”的名頭出售。
橄欖油、蜂蜜、手工皂、香腸、奶酪、甚至水果蔬菜——這些最容易被游客下單的“土特產”正是造假的重災區。
法國競爭、消費和反欺詐總局(DGCCRF)每年都會在夏季派出調查員暗訪市集。
數據顯示,2024年,他們在抽查中發現有40%的攤販存在違規行為,涉及價格標注、產地標識乃至成分造假。
“任何有游客的地方,就可能有欺詐,”DGCCRF在皮uy-de-D?me省的負責人Pierre-Yves Le Loc’h直言。他解釋說,游客在度假時防范意識降低,更容易成為目標,“他們想買的是一個‘當地體驗’,商販利用的正是這種心理。”
而早在2020年,RMC Conso就曾披露,當年市場上近三分之一的消費者舉報,涉及的都是“外國商品冒充法國本地貨”的情況。
那么,狡猾的商販,是如何把產品偽裝得像本地特產呢?
一位業內專家這樣描述:“你看到的法國國旗標志,可能只代表這個產品是在法國分裝的,而非法國生產的。”
還有更隱蔽的手段:攤位的布置刻意強調地域風格——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紅白藍的桌布、手寫的木牌——足以讓游客放下戒備。
價格也能成為線索。當一瓶橄欖油的價格低得離譜時,消費者卻很少懷疑它的真實性,因為這種“物超所值”恰好迎合了他們的心理預期。
面對精致的攤位和熱情的叫賣,如何避免被騙?這套連招幫你守住錢包:標簽認證要多問,漂亮反而更可疑。
看標簽:越詳細的標簽越可靠,尤其是注明生產地、生產者信息和生產日期。
認準認證:優先選擇帶有AOP(原產地保護)或IGP(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這類認證由歐盟嚴格監管。
多提問:真正的生產者會自豪地介紹自家產品,若攤主閃爍其詞或回避交流,需提高警惕。
警惕過度裝飾:刻意堆砌“地域風情”的攤位,反而可能是欲蓋彌彰。
法國法律對這種行為并不寬容。一旦被認定為“產地欺詐”,涉事者將面臨最高兩年監禁及30萬歐元罰款。
許多游客來到普羅旺斯、蔚藍海岸或法國鄉村,期待帶回一瓶當地農莊的橄欖油、一塊牧場直送的奶酪、或一罐充滿陽光味道的蜂蜜。但他們未必知道,這些看似“法國味”的東西,可能和法國毫無關系。
橄欖油是大宗批發的;蜂蜜混有別國進口成分;奶酪甚至只是大型超市貨,換了個更有“故事”的包裝……
DGCCRF的調查員指出:“這不僅是欺騙游客,也損害了真正的本地生產者,他們被這些假貨擠壓了生存空間。”
走在尼斯的集市,你仍能看到一些真正的農戶:他們雙手粗糙,帶著地里的泥土氣息,驕傲地談論自家產品的歷史與工藝。但就在他們身旁,也有商販冷眼旁觀,把進口貨當“家鄉味”兜售。
對消費者來說,辨別真假并不容易。市集的地域風情與欺詐,往往僅一墻之隔。
你買到的,究竟是“法國的味道”,還是一場包裝精巧的騙局?
這個夏天,或許每一個走進市集的人,都該多一分警惕。
Ref:
https://www.20minutes.fr/societe/4164809-20250722-vacances-mefiez-faux-produits-locaux-marches-fraude-provenance-prend-ampleur
文|小月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