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就是一場枷鎖與解脫的舞蹈
文 | 閱微
深夜加完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看著鏡子里那個略顯倦怠的自己,心頭涌上一絲疑問:我這樣努力,究竟是為了什么?是為了那份永遠填不滿的物質欲望?還是為了世俗眼光里定義的“成功”?在人生的某個拐點,你是否也曾被無形的枷鎖所束縛,無論是原生家庭的烙印、社會期待的重壓,還是內心深處那份對“正確”選擇的執念,讓你感到喘不過氣,渴望掙脫,卻又無從下手?
如果這些感受也曾纏繞著你,那么我今天要向你強烈推薦毛姆的經典作品——《人生的枷鎖》。初讀此書時,我便被毛姆那冷靜而犀利的筆觸所吸引,他仿佛一位旁觀者,又像是你我身邊那位洞悉人性的智者,不動聲色地剖析著人生的真相。這本書帶給閱微最大的觸動是,它不僅僅是一個關于個人成長與掙扎的故事,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每個人在追尋自我、尋求自由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與抉擇。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卻引導我們去思考:真正的人生,到底該如何度過?
菲利普的尋路之旅:掙脫枷鎖的漫長跋涉
毛姆筆下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帶著身體殘缺和敏感內心的青年,他的成長過程,簡直就是一出當代女性成長困境的縮影。從童年的孤寂壓抑,到青春期的迷茫求索,再到成年后的屢次碰壁,菲利普的一生都在嘗試掙脫各種無形的“枷鎖”:
1. 信仰的枷鎖:當精神世界失去指引
菲利普自幼失去雙親,在牧師叔叔家寄養。傳統而刻板的宗教教育,并沒有給他帶來慰藉,反而讓他感到窒息。
“他感到一種對上帝的憎恨,他感到對上帝的侮辱。”
這是菲利普內心對宗教壓抑的反抗。閱微我讀到這里時,不禁想到我們很多人,從小被灌輸“應該這樣”、“必須那樣”的觀念。小時候,可能是父母口中的“女孩子要文靜”、“你要考第一名”,長大后,變成了社會上“30歲要結婚生子”、“職場媽媽就要平衡一切”的“范本”。這些外在的、未經審視的信念,不就像菲利普面對的宗教教條嗎?它們試圖定義我們,卻往往壓抑了我們真正的渴望和個性。
我們都曾試圖在某套既定的體系中尋求安寧,無論是某種信仰、某種成功學理論,還是他人定義的幸福模式。然而,真正的自由,往往始于對這些固有觀念的審視與掙脫。菲利普最終選擇了懷疑和背離,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他要獨立面對一個沒有既定答案的世界。
2. 情感的枷鎖:明知是錯,為何泥足深陷?
菲利普在巴黎學畫期間,遇到了米爾德里德。一個粗俗、自私、反復無常的女人,卻讓菲利普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他明知對方不愛自己,甚至被對方一次次傷害,卻依然卑微地付出。
“他感到她簡直就是他全部的生活。”
米爾德里德就像一個黑洞,吸走了菲利普所有的愛和精力。閱微我看到這里,真的替菲利普捏一把汗,也忍不住會想:我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飛蛾撲火”的經歷?
這何嘗不是我們許多姐妹在感情中的寫照?我們被一種病態的吸引力所束縛,或許是“沉沒成本”太高,或許是害怕孤獨,或許是對“真愛”的盲目執念,讓我們深陷一段消耗自己的關系中,反復咀嚼著痛苦。毛姆在這里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愛,有時也會成為一種沉重的枷鎖,尤其當它不對等、不健康時,它會耗盡你的生命力,讓你迷失自我。菲利普最終選擇離開,那份掙脫的痛苦,也是鳳凰涅槃前的浴火。
3. 職業的枷鎖:選擇的迷茫與試錯的勇氣
菲利普的人生,一直在職業選擇中兜兜轉轉:從會計學徒到巴黎的畫家,再到倫敦的醫生,每一次轉變都充滿了迷茫和掙扎。他嘗試過,失敗過,但他從未停止尋找那份能真正讓他感到充實和意義的工作。
【金句閃光】“人生的意義在于你賦予它何種意義。”
這句話,在閱微看來,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們總以為人生的意義是外在賦予的,是別人定義你的成功,是你賺了多少錢,爬到了什么位置。但在AI時代,當我們面對職業的快速迭代,35歲甚至30歲就可能面臨失業危機時,菲利普的這份“試錯”精神和“向內求索”的勇氣,顯得尤為珍貴。
這本書并非簡單地告訴我們如何選擇,而是強調了“試錯的價值”。職場女性在面對職業瓶頸、年齡焦慮時,常常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邁出舒適區。但菲利普的故事告訴我們,正是那些看似“彎路”的嘗試,最終構成了他獨特的人生軌跡,也讓他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4. 命運的枷鎖:接受不完美,尋找內在秩序
菲利普的跛足是身體上的缺陷,更象征著命運給他設下的重重障礙。他一直在與這種“不完美”抗爭,試圖通過外在的成就來彌補。但最終,他學會了接受,并在接受中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毛姆通過菲利普的人生,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人生到底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意義和目的?菲利普四處尋找,最終發現意義并非外求,而是在平凡生活中,在接納自我、承擔責任、與人建立聯結中逐漸顯現。
“生活的意義就像織布一樣,在于紡織出美麗的花紋,但花紋并非預先注定的。”
閱微我非常喜歡這句話。這像極了我們職場媽媽的生活:每天都在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各種碎片,看似一地雞毛,但每一次堅持,每一次付出,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編織獨一無二的紋路。我們不必追求完美無缺的圖案,因為生活本身就充滿了變數,重要的是,我們帶著怎樣的心境去編織。
閱微的思考:跳出“標準答案”的陷阱
《人生的枷鎖》最讓閱微我拍案叫絕的,莫過于它對“自由”的深刻解讀。菲利普在歷經千帆后,終于領悟到:真正的自由,并非隨心所欲,而是選擇的自由,是掙脫外在束縛和內在執念的能力。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標準答案”的世界里,從學生時代起,我們就被教導要“正確”地做選擇,要走“最優”的人生路徑。但毛姆卻用菲利普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唯一的答案,藏在你自己內心。
對于我們這些身兼多職的職場女性和寶媽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劑清醒劑:
- 職場焦慮:當你被“內卷”裹挾,為“35歲危機”而擔憂時,這本書提醒我們,與其盲目追逐外在的成就,不如回溯本心,找到真正熱愛并愿意投入的領域。每一次嘗試,即使失敗,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是幫助你認清自己的過程。
- 育兒困境:面對育兒的焦慮,我們常常會比較、會自責。書中對菲利普童年經歷的描寫,讓我們反思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提醒我們作為母親,如何避免將自身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給予他們更開闊的成長空間。
- 自我價值:多少次,我們為了家庭、為了工作,把自己放在了最后?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取悅自我”的價值。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敢于追隨內心的聲音,選擇真正能滋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勇敢和力量。
告別盲從,活出你的通透人生!
《人生的枷鎖》沒有給你一套可復制的成功學公式,它只是用菲利普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以及在困境中尋找意義的可能。它告訴我們,擺脫束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場漫長而孤獨的內心革命。
真正的自由,是敢于面對內心的掙扎,敢于在紛繁的世界中,堅守一份清醒與自知。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原諒過去的自己,并且擁有重新開始的勇氣。當你能夠坦然地面對人生的各種“枷鎖”,并嘗試去理解它們、解開它們,甚至與它們和平共處時,你才能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通透和強大。
【值得收藏】愿我們都能像菲利普一樣,在跌跌撞撞中,找到內心深處真正的平靜與自由,活出獨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非活在他人定義的框架里。
讀完這本書,哪個觀點最讓你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你在生活中,又曾被哪些無形的“枷鎖”所困擾,最終又是如何掙脫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和感悟!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對你有啟發,不妨也分享給你身邊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